睡眠,占据了我们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一个人能活80岁,那么睡觉就用掉了大约27年。但我国却是个“缺觉”的国家。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发现:中国内地成年人中失眠患病率高达57%,工作人群中有65%的人存在睡眠障碍。

世界睡眠日:重视睡眠

为了唤起民众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初春的第一天——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世界睡眠日”的提出,且设立在开春第一天,寓意深刻,她提醒人们要关注自身睡眠的质量,并帮助周围失眠的人。

今年是第十八个世界睡眠日,其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

寤寐:顺应昼夜之道

人类是在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因此,锻造了与自然界变化相应的基本生活及生理规律。时间生物学所揭示的“生物节律”就比较好地提示了其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中医认为,睡眠与觉醒的寤寐变化符合天人相应、昼夜变迁的自然规律。

老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因此,人体的阴阳消长与其相应也有明显的节律性,而睡眠则是阴阳交错的结果。

故自古以来,人类就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这是顺应大自然规律、顺应人生理特点的最朴素的养生之道。

寤寐之替,劳逸相交

《灵枢·口问》论睡眠:“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窹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昼夜是阴阳交替的过程,白昼属阳,夜晚属阴。白天人们参加各种活动,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夜晚阴气蛰伏,睡眠就是很好的休养身心、蓄积能量的过程。这样的交替修养,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为第二天的活动做充分的准备。所以说:寤寐之替,劳逸相交。充足的睡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列宁就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不懂得休息,就是不会工作!正是此意。

因此,人类拗不过自然,当顺应自然,夜寐昼行,入夜该睡就睡。这是健康生存的第一法则。

养生,从学会好睡开始

人的作息须顺应天地之道,自然之法,才是真正的修养生机。好睡眠即是善养生。何苦舍近求远,依附于外物?

从当今研究看:睡眠是一种生物本能,人在睡眠时,全身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反应减低,体温、心率、血压下降,呼吸、排泄等活动减少,基础代谢率降低,从而有利于细胞的修复、分裂和各种组织器官恢复机能。

睡眠就好比是给电池充电,是“储备能量”的过程。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得到休整,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说,充足的睡眠充足,可使你神采奕奕,精神百倍,像加满油的汽车一样动力十足。

因此,欲养生保健,立足当下,就先从睡眠做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