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在当初“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的土地上,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于谦蒙冤遇害后,其子逃往冀晋交界太行山深处娘子关下的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埋名隐居,后生有三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著名的《石灰吟》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在十几岁读书时所作得一首诗。

到底是于公移山?还是愚公移山?在河北,这样写可不是没文化!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中进士,正统十四年 (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寇,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全军覆灭,英宗被掳,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是 时,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朱祁钰,力阻南迁。调集重兵,激战九门,大败瓦剌,迫使其议和并送回英宗,加少保。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徐有贞、石亨等诬以迎立外藩之罪而遇害。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朱见深为于谦彻底平反雪冤,追光禄大夫、大国柱、太傅, 谥“肃愍”,万历十八年(1591年)谥“忠肃”。

于谦蒙冤遇害后,其子逃往冀晋交界太行山深处娘子关下的河北省井陉县南峪村埋名隐居,后生有三子。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长孙于有道迁居于家村。

到底是于公移山?还是愚公移山?在河北,这样写可不是没文化!

彼时的于家村人烟稀少,举目皆是荒野。这里地处太行山腹地,这里最让人犯愁的是石头,最宝贵的也是石头。在那个为温饱而让人犯愁的年代,石头最大的作用便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于家人就地取材,以战天斗地的精神,坚硬的石头被用来修造梯田、建筑窑洞。石头窑洞无梁无柱、左拱右券、坚固耐用、冬暖夏凉,让于氏后人不再为吃住而犯愁。他们还用石块铺院筑路,从此走路不再泥泞飞尘,清净的雨水能流入旱井,基本解决人畜用水问题。

到底是于公移山?还是愚公移山?在河北,这样写可不是没文化!

到底是于公移山?还是愚公移山?在河北,这样写可不是没文化!

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在当初“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的土地上,于氏先人靠勤劳的双手,代代开山凿石,辈辈垒房盖屋,建造了规划有序、工艺奇特、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据初步统计,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成为名负其实的“于家石头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