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刘静

30岁的元女士近段与家人发生口角,心情郁愤,之后莫名感觉胃部不适,疼痛异常,吃了吗丁啉等药物效果不佳,后经人介绍来到位于郑州市河医立交桥东100米路北的张仲景国医馆河医馆,找到了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坐诊的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郑州市中医院专家、张仲景国医馆特聘专家高彩霞问诊。

元女士称自己生气后胃痛一周,高彩霞先对她进行了心情安抚,后对其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得知元女士胃脘胀痛,两胁胀满,与情绪密切相关,急躁易怒,手脚心热,经期腹痛,颜色发黑。发现其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舌下静脉瘀滞、脉弦。综合辨证后,认为属肝气犯胃证。应以舒肝和胃,理气止痛为主要治疗原则。遂开出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七服,水煎服,日一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一周后元女士复诊,自述服完药物后诸症皆轻。高彩霞嘱其要保持心情舒畅,并遵上方续服七剂,以巩固疗效。

高彩霞指出,我国古代医籍《内经》把人的情绪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称为七情,七情所伤与五脏相应,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其中肝最易受情志的影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而肝主升发,胃主下降,以协调气机升降平衡,当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致脾胃升降失司,则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情绪与胃肠的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可致病,也可治病。良好的情绪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正常进行的前提,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控制消极的心理因素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