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还有些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摄碘,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甲状腺机能减退,导致黏液性水肿。如强的松、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等,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引起水钠潴留,出现药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导致不同程度的水肿。

药物性水肿主要是由于应用了某些药物,引起体液平衡紊乱,体液潴留于组织间隙而产生的全身或局部肿胀。尤其是长期、大量用药或用药不当,均容易导致脸、手、下肢、足部等部位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浮肿。药物引起的水肿类型分为药物性肾性水肿、药物性心源性水肿、药物性变态反应性水肿、药物性肝病性水肿、药物性肺水肿、药物性脑水肿、药物性黏液性水肿等。诱发药物性水肿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各类降压药

钙离子拮抗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和维拉帕米等)是应用广泛的一类降压药,常见不良反应有心跳加快、面部潮红、牙龈增生,尤其是容易产生脚踝部水肿,其特点为早晨轻、午后重,有时可波及双下肢,少数可发生在面部或其他部位。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α-受体拮抗剂(如哌唑嗪)、直接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如厄贝沙坦、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均可能导致血管性水肿。老年人血管致密性差,长期坐着工作的病人血液循环差,均容易发生。

非甾体类抗炎药

据统计,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有3%~5%可出现神经末梢水肿。比较常见的是四肢水肿,例如吲哚美辛、保泰松等较为多见。再如罗非西布,引发水盐潴留、高血压和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更大。这类药物还可导致血管神经性水肿、黏膜水肿等变态反应。水肿常为轻度或亚临床型,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第1周,停药后可能恢复正常。

降糖药物

胰岛素是常见引起水肿的降糖药物。服用胰岛素引发的药物性水肿多出现在开始用药阶段。轻者仅局限于面部和双下肢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多为一过性、自限性水肿。在降糖治疗前血糖水平越高,使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下降越快,引发水肿的可能性就越大或发生时间就越早。此外,口服降糖药中的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也可能导致水肿,一般为轻/中度下肢水肿,多数伴体重增加。若能及时停止服用上述药物,水肿可在数天内消退。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强的松、甲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等,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水盐代谢紊乱,引起水钠潴留,出现药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导致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常见于颜面及下肢,如满月脸、水牛背等,为轻度凹陷性水肿;也可表现为全身性浮肿等。如果用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可出现上半身水肿性肥胖。盐皮质激素可通过促进远端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而导致水肿。亦可通过促进蛋白质分解,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引发水肿。

免疫抑制剂

大多发生于用药初期,如西罗莫司可引起面部水肿;生长激素也可偶见暂时性面部、周围轻/中度水肿。此外,还有些药物可抑制甲状腺摄碘,抑制甲状腺素合成和分泌,或通过免疫机制引起甲状腺机能减退,导致黏液性水肿。常见如抗甲状腺药物、对氨基水杨酸钠等。抗甲状腺药常用的碘及碘化物,如复方碘溶液(卢戈液),也易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产生喉头水肿。

利尿剂

速尿是一种治疗水肿的常见利尿剂,但若长时间应用,反而会使水肿加重。

此外,长期使用甘草、人参等中草药,可导致机体水钠潴留而引发水肿。水杨酸盐类易引起非心源性肺水肿,少数可致脑水肿,尤其易发生在老年人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口服避孕药及蛋白同化剂,可致水、钠、钙、磷潴留,导致水肿,一般表现为会阴水肿、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氯丙嗪类药物会使体内排钠减少,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水肿。消炎痛、消心痛、心痛定等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生成,引起水潴留,部分病人可产生水肿。

一旦确诊为药源性水肿,不必惊慌失措。但是一定要引起重视,认真对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导致水肿的药物,或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停药后身体浮肿的症状会慢慢消失,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文/张宝华 济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编辑:王博)

★全国邮发代号:36-43

★微信搜索:JiaTingYiXue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jtyxzz.com

★邮购地址:郑州市经二路13号家庭医学刊社

★健康是福|关爱家人|关注家庭医学|我们是您的家庭小卫士|欢迎致电我们!0371-65968289/ 6595444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