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起读第80天,打卡,继续……今天是讲述医生诊病之道的——

《素问 方盛衰论篇》

通读《黄帝内经》之八十: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原文: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通读《黄帝内经》之八十: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翻译如下:

雷公请教黄帝:人体内阴阳之气多少盛衰是怎样的?怎样的情况是逆症,怎样又是顺症?

黄帝回答说:阳气的运行是从左至右,阴气的运行是从右至左,老人的气是从上到下运行,少年人的气是从下到上运行,所以阳气归于春夏病情就可以痊愈,如果归于秋冬就是死证,反过来,阴气归于秋冬病情就可以痊愈,归于春夏则是死证。所以,无论气多还是气少,只要与时令相逆就会成为厥症。

雷公问:气有余会导致厥症吗?

黄帝说:阳气只一味向上而不下降,阴阳之气不相济,寒厥就会从脚底蔓延到膝部,年少的人在秋冬患上这种病可能会死亡,年老的人在秋冬患上这种病则可以康复。阳气上逆不下降,人就会头痛,头顶发生病症,对这种厥症,在阳证中无法求得验证,在阴证中也无法审明根源,五脏所在的部位相隔绝,没有明显的形症可加以验证,就像置身旷野,又像藏身在空屋,病人气息微弱,可以预见到的死期不满一天了。所以,五脏之气虚少造成的厥症,会让人做奇怪的梦,五脏之气越虚弱,所做的梦越迷乱离奇。三阳经脉气悬绝,三阴经脉气细微,都是五脏之气虚少。所以,肺气虚少则会让人梦见白色的物体,梦见杀人,血流满地,遇到肺脏所主的秋季或庚辛日则会梦到打仗的情景。肾气虚少会让人梦到从船上落水,遇到肾脏所主的冬季或壬癸日,会梦到自己伏在水中,惊恐畏惧。肝气虚少的人,会梦到芳香的草木,遇到肝脏所主的春季或甲乙日,会梦到自己藏在大树底下不敢起身。心气虚少的人,会梦到救火或雷电交加,遇到心脏所主的夏季或丙丁日,则会梦见身体被火烧灼。脾气虚少的人,会梦见饮食不足量,如果遇到脾脏所主的长夏或戊己日,则会梦到筑墙建房。这些都是五脏之气虚少造成的,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应综合参考五脏之病,调和阴阳之气,这些都记载在《经脉》中。

通读《黄帝内经》之八十: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诊法有“十度”,测度病人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完全掌握了脉、脏、肉、筋、俞的阴阳虚实,病人的病情自然会清楚地显现。脉动出现异常时,如果耗散阴气就会令阳气偏亢,脉象虚而不显时,诊断就没有常法可依。诊断疾病时,需要了解病人的地位高下,是君是臣还是普通百姓,如果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完全学到,医术就不能达到高超的程度,治疗时不能诊查阴阳之气是逆还是顺,就是妄行乱治,偏于补阴造成伐阳,偏于补阳造成耗阴,不懂得阴阳平衡的道理,所以诊断结果就不正确,让这些错误的方法流传到后世,谬论自己就会暴露无遗。

地气虚少天气就会断绝无法下降;天气太过旺盛地气就会不足无法上升。让阴阳二气平衡交会互济,只有修为极高的医生才能做到。阴阳二气平衡互济会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所以医术高超的医生诊断疾病的方法是先掌握阴阳之气的先后变化规律,运用《奇恒》中所记载的六十首诊法,诊查各种细微的征象彼此结合的情况,探求阴阳盛衰的变化规律,揭示五脏中的病情,测度确认脉、脏、肉、筋、俞的虚实阴阳,掌握这些方法后,就可以诊治疾病了。所以,切脉时切到阴气的变化而没有切到阳气的变化,诊断之道就会消亡,切脉时切到阳气的变化而没有切到阴气的变化,运用医术就不会精湛,知道左边的病证却不知右边的病证,知道右边病证却不知左边病证,知道上面的病证不知道下面的病证,知道先至的病证不知道后至的病证,治疗效果就不会长久。知恶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运用起来又合乎纲纪,诊断之道才得具,传到后代万世也不会出现差池。

病由有余而发生,就要知道其正气不足的症状,度量病人上下各处的情况,在全面揆度病情的基础上探究脉诊的道理。所以,形体虚弱气虚的病人会不治;形气有余,而脉气虚弱的病人会不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的人可能康复。所以诊断之道有大道、大法,医生一起一坐都要合乎规范,一出一入都要行止得当,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必清必静,对上对下全方位了解病情,掌握四时八风正气邪气变化,甄别五脏气机,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变化,尺肤的滑涩寒温,大小便情况,再结合病态病症,疾病是逆症还是顺症,也就可以知道该病的名字了,也就可以让诊断达到十全十美,不违背病人的客观情况。所以诊断时,如果对病人的呼吸、神情变化进行观察,就不会治疗时失去条理,用诊疗之道察明病情,治疗效果就会长久。不知道这些道理,违背医经断绝医理,妄说病情,妄期生死,就是失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