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赵世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晋景公三年,因为晋灵公之难,司寇屠岸贾想消灭赵氏。因此他向众人公开宣告:“赵盾虽然没参与弑君,但却是罪魁祸首。以臣弑君,其子孙却还在朝中做官,那如何来惩罚他的罪行?请诛灭其族!”韩厥前往阻止,但屠岸贾仗着晋景公撑腰,根本就不听。随后,屠岸贾就行动起来,率领属下攻打下宫,将赵盾之子赵朔、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全部杀死,赵氏从此被灭族。其后,赵朔之妻生下了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救助之下,得以逃过一劫。十五年后,赵武长大成人,在韩厥举荐之下,继承了祖业,替父亲报仇,杀死了屠岸贾。

《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感人至深,在后世流传了两千多年。然而,这一故事的漏洞之处甚多,极有可能就是东周时期渲染出的一个传说,并非史实。

《史记》记载赵氏被灭族的下宫之役是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但《左传》记载应该是在晋景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83年;《史记》中记载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都下宫之役中被杀,但《左传》记载赵婴齐在公元前586年就被赵氏族人放逐到了齐国;《史记》中记载赵武在下宫之役当年刚出生,《左传》中却说赵武在当时虽未成年,但却已出生,还继承了赵氏家族之田……。

以记载的完备性与合理性而言,显然《左传》更加可信。《史记》的“赵氏孤儿”故事,也许不过是子虚乌有的小说演绎。

晋国赵氏几乎被灭族,这不是区区一个晋国司寇就能擅自做主决定。导致赵氏被灭族的原因和背景,要远比《史记》记载复杂得多。

赵氏被灭族的根源,要从赵盾专政说起。

公元前621年的董之蒐上,晋襄公正式任命赵盾为晋国中军主帅。从此,赵盾成为晋国正卿,登上了晋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董之蒐数月后,晋襄公就突然去世。晋襄公太子晋灵公尚在襁褓之中、无法施政,阴差阳错之下,造成了赵盾权力一家独大,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专政时期。

赵盾二十年的专政生涯中,不断提拔重用自己亲信,执政不公,致使晋国政坛内斗不断:狐射姑在与赵盾的内斗中失败,被迫逃亡狄国;先蔑、士会因为赵盾失信,被迫逃亡秦国;箕郑父、先都、梁益耳、士縠等人,因为不满赵盾的人事任命,杀死了先克,随后又全部被杀;胥甲因为在河曲之役中不听令,被赵盾放逐至卫国,而同样违令的赵盾堂兄弟赵穿却安然无恙……。

总而言之,赵盾的专政,已经遭到晋国其他许多氏族的高度不满。

随着晋灵公长大成人,他对于赵盾专权也极为痛恨,数次暗算赵盾,却都未能成功。在逃脱晋灵公暗算之后,赵盾便马上发起了反攻:指使堂兄弟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

随后,赵盾改立晋文公之子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

晋成公回国后,为了拉拢晋国卿族,立刻实施了一项后患无穷的新政——在晋国恢复“公族”、“余子”、“公行”之官:晋国卿士的嫡子做“公族”,其余嫡母之子做“余子”,庶子作“公行”。晋国卿士,从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得知这项新政后,赵盾立刻推荐同父异母之弟赵括作了“公族”,而自己则作为“余子”,统领旄车之族。晋成公这一新政,顿时让赵氏家族的势力愈发壮大起来了。

然而,壮大之后的赵氏家族,对于晋国却并不是什么好事。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兵伐郑,引发了晋、楚之间的第二次争霸决战。

为应对咄咄逼人的楚庄王,晋国三军全部出动:中军主帅是荀林父,中军佐为先縠,中军大夫为赵括、赵婴齐;上军主将是士会,上军佐为郤克,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下军主将是赵盾之子赵朔,下军佐是栾书,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赵盾从小抚养成人的韩厥为司马。对晋国而言,这次晋、楚争霸已是精英尽出。

晋军这一主将阵容中,赵氏家族中的赵括、赵同、赵婴齐、赵朔全部在列,再加上与赵氏关系密切的韩厥等人,已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主要职位了。

可是,以先縠为首的功臣之后集团不听荀林父号令,甚至还暗地里与荀林父对着干,最终导致了邲之战的大败!

赵氏家族中的赵括、赵同、赵旃(赵穿之子)等人,在邲之战过程中,不断地推波助澜,致使晋军号令不一的情况更加恶化。因此,虽然战后晋国公室把邲之战失利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先縠,并将他杀了谢罪,但是赵氏集团的巨大威胁却被晋国公室给记住了。

公元前594年,晋国战胜赤狄,灭了潞氏国,晋景公特派赵同前往周王室献俘。赵同到达成周之后,态度却甚为不恭敬。周王之子刘康公气得当场就预言:“十年之内,赵同必有大难,老天已经把他魂魄夺走了!”

魂魄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但赵氏族人在晋国国内骄横跋扈已成习惯,到周王室仍然改不掉这一毛病,被人暗地里吐槽也就极为正常了。

然而,此后数年,赵氏家族之人似乎就低调了很多,鲜少再有出格之事。

也许这是因为赵朔不幸去世,赵氏家族失去了一大重要支柱,难以再参与到晋国政治生活中去了。

直到鞍之战后,晋景公为表彰功臣,把晋国军队扩张至六军,赵氏家族的赵括、赵旃都被提拔为晋卿,赵氏家族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就在这时,赵氏家族内部突然闹出了一个大丑闻。

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到狄国之时,狄人送给晋文公两位啬咎如女子:晋文公自己娶了季隗为妻,而把叔隗赐给了赵衰。在这十二年中,赵盾出生了。海外流亡十九年,晋文公回到了晋国,鉴于赵衰功劳甚大,又将公室之女嫁给赵衰。赵姬与赵衰又生下了赵同、赵括和赵婴齐。因此,赵盾与赵括、赵同、赵婴齐虽然都是赵衰之子,年龄上却几乎是差了一代人。赵盾之子赵朔,年龄才与赵括、赵同、赵婴齐三兄弟相仿。

赵朔之妻是赵庄姬,为晋成公之女。邲之战后数年,赵朔就去世,赵庄姬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时间一长,赵庄姬未免寂寞难耐。由于赵家几位叔叔常来常往,赵庄姬慢慢就与小叔叔赵婴齐勾搭成奸,有了私情。

不幸的是,两人通奸之事很快被赵氏家族之长赵括、赵同知晓了。公元前586年,为挽回家族名声,赵同与赵括二人决定将赵婴齐放逐到齐国去。赵婴齐深知大事不妙,抱着侥幸的心理向两位兄长求饶:“因为有我在,所以栾氏才无法加祸于我们。我如果流亡了,恐怕二位兄长就有麻烦了吧?人都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放过我又有什么危害?”

邲之战中,赵婴齐是赵氏家族之人表现最为突出的:他预感到晋军将会大败,所以提前在黄河边预备好舟船,使得他的部属得以先行渡过了黄河。比起赵同、赵括、赵旃等人只会好勇斗狠、制造混乱,赵婴齐的才干,要超越两位兄长太多。正因为如此,赵婴齐也成了赵氏家族中,唯一能与时任晋国正卿栾书相抗衡的人。栾书出身于晋国十一家旧氏族,不属于赵氏集团,早就对赵氏家族心怀不满。自从赵朔去世后,赵氏家族能安然渡过这么多年,看来赵婴齐出力不少。

赵同和赵括这样的粗人,显然无法考虑长远,只虑及赵婴齐有辱家风。因此,不管赵婴齐如何哀求,二人仍然将他赶到到齐国去了。对赵婴齐而言,这实际上是福不是祸。

赵婴齐被赶跑之后,赵氏家族又平平安安地过了两年。

然而,该来的迟早要来。

因为痛恨赵氏兄弟拆散了自己和赵婴齐,公元前683年,恼羞成怒的赵庄姬向兄弟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造反。早就对赵氏家族怀恨多年的栾氏和郤氏,纷纷跳出来证明赵氏兄弟的罪行。赵盾专政,多党同伐异,还杀死了晋灵公;邲之战时,赵氏家族大多骄横跋扈。赵氏家族的异常庞大,让晋景公对此深信不疑。6月,晋景公派军前往讨伐赵氏,发起下宫之役,杀死了赵同和赵括!

赵氏被灭族后,赵氏之田也被晋景公没收,转而赏给了大夫祁奚。

这场晋国内乱中,赵庄姬告发的只是赵同和赵括,因此下宫之役中所涉及也只是赵同、赵括族人。此时,赵朔早已去世,他儿子赵武因为母亲是赵庄姬,就跟随赵庄姬生活在晋国宫中,并未受到牵连。甚至赵氏家族中的另一分支,赵穿之族也没有被涉及,其后裔赵午、赵稷后世还能“食邑”邯郸。

眼见赵氏家族遭此大劫,被赵盾从小养大的韩厥终于看不下去了,便向晋景公进谏道:“赵衰的功劳,赵盾的忠心,如果他们都无后于晋国,那么恐怕为善之人从此就要害怕了!”晋景公听了后,醒悟过来,便下令赵武为赵氏之后,把赵氏之田又赏还给了赵武。

两年后,晋景公梦见赵氏之祖前来索命,不久后就“不食新麦而亡”。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晋景公知道赵氏被灭族是场冤案,心中有愧,才会产生这样的噩梦吧!

因此,回顾赵氏之难的根源,正是赵盾二十年专政导致了赵氏家族树大招风,不但为晋国其他氏族忌恨,也被晋国公室所猜疑。赵氏之后,晋国郤氏紧接着被灭族,可见赵氏家族惨案,本质上是晋国卿族与公室之间矛盾逐渐激化的结果。任何一个家族过于强大,迟早都会遭致晋国公室的猜疑:赵盾长期专政,已经注定赵氏家族会有这样的命运。

在晋国,这样的斗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所以说,“赵氏孤儿”的史实,就在《左传》之中。

此文章为(之诶历史)原创,特此声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