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虽不能全盘认可"顾彬评价现代文学史是五粮液,当代文学史是二锅头",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毕竟他评价还是有原因的,通过以上顾彬本人和言论提出原因的基本了解,我们也可思考当下中国当代文学界确实存在的问题。笔者十分认同肖鹰的看法,顾彬面对创作、翻译、研究都是严肃认真的,大家不应该把他的言论简单化和庸俗化,中国学者应该在汉学家的批评声中多一些自我的反省。

每个学者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许正因为学者的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先在了解言论提出者、提出原因、提出后的影响的基础上,看这位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学,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媒体与文学等。

德国汉学家顾彬谈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是二锅头

顾彬是谁?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学者

顾彬是德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作为诗人获得了2007年中国奖金最高的诗歌奖。

他初次接触李白那首"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便迷上中国文学,他会早晨五点起来读《论语》,相对现代中国,他更喜欢古代。他以诚恳的态度、负责的言论和独到的见解评判中国的现代文学,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序言说"四十年来,我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中国文学。"这部书出版后获得学术界大多数人的认可与尊敬。

评价文学是酒的背后还有误会

从2006年12月11日《重庆晨报》那篇题为"德国汉学家顾彬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报道引起的轩然大波开始,在德国本是一篇3000多字的采访,引入中国却成为抓住一句话的报道,在事情过去后的第三天,德国之声刊发顾彬对一于这个事件的反馈《重庆报纸歪曲我的话》,但是大家对娱乐性的关注程度大于了事件本身。一系列围绕着汉学家顾彬的种种质疑与批评不绝于耳,进而延伸到关于"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探讨。顾彬这个曾经仅仅在圈内享有盛誉的德国汉学家,因为被媒体放大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一说,而为公众所知,甚至一度成为一个文化娱乐的标签

顾彬提出"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后,不太敢来中国,担心受攻击;没想到在上海入境时有人冲上来,说他讲得太好了,中国当代文学就是垃圾。于是大受鼓舞,决定在汉学大会上发挥其"五粮液"与"二锅头"理论。

德国汉学家顾彬谈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是二锅头

顾彬言论的影响

他的言论引起学术与媒体等等各界的讨论,其中较为有名的是陈平原与他的"争论",人们的态度大致如下:

《中华读书报》曾开列"2007年度文化热点",其中包含"陈平原质疑顾彬:学术讨论还是哗众取宠?"记者陈香对此"热点"的描述是:对于顾彬的"高论",中国学界有人批评,有人赞赏——大体上是专业研究者批评,行外的人赞赏。

北大陈平原教授直斥顾彬的言论太娱乐化,是为了迎合中国人"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心态。陈平原说,在学术共同体没有真正建立的中国,学者的声誉很大程度受制于大众传媒;而媒体需要的不是高深的专著,而是各种充满娱乐精神的"怪论"。倘若你长期正襟危坐,不愿意"配合演出",很容易被媒体冷落乃至遗忘。他之所以在意"二锅头"事件,就因为顾彬教授的高论及其后续效应,凸显了现代中国学者的两难处境。

而当时另一方的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则为顾彬辩护,认为陈平原等人是怀着"大国小民"的心态,视"大国"为"民族家",西方学者不得"说不","说不"就是越界,就是霸权,就必须坚决予以"不客气的回击"。来往之间,又激起了文学界另一轮的争论。

直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面世,学术界才开始更多的反省,如此一位在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外国人为什么会频频说出所谓"诋毁"言论。其后的讨论虽然没有开始时那么引人关注,但是思考得却更加深入,慢慢也会涉及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媒体与文学等问题的讨论。

顾彬事件起于媒体,如果不是媒体的介入,大概顾彬会和其他汉学家一样,只有学术界的部分人会去关注。近几年,关于顾彬的新闻、访谈不下一百篇,小到一个讲座,大到国际会议、新书发表,顾彬在中国印迹随处可见。也许说媒体"成就"了顾彬,因为在媒体的种种误读中我们开始熟悉他。

德国汉学家顾彬谈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是二锅头

为什么顾彬如此激烈的反对当代文学呢?

他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当代文学,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反对的只是当代小说,对于当代诗歌评价则是"世界一流"。必须考虑顾彬本身看问题的标准

一认知环境。顾彬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评判的尺度,他是德国人,从小熟读欧洲经典作品,如都德、赫尔曼等作家,自然以欧洲经典作品作参照。

二思维背景和个人爱好。顾彬在研究现当代文学之前,致力于古代文学的研究,还因为研究杜牧获得博士学位。所以,他也自然会将其擅长的古代文学作为参照物。他自己曾经很多次说过,他最爱的作家是鲁迅,理所应当地他会以中国现代小说为标准,特别是1949年以前的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创作。

三与当时能够掌握的原材料有关。由于对原材料掌握和获取的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对当代文学整体评价不高。没有事实说话,没有史料支撑,无考据作凭,有种信口开河的味道。

其实,顾彬强调的是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他曾经在《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中说:"一个中国作家没有去探究语言本身的内部价值,他或她只不过随意取用随处看到,读到或听到的语言。"在顾彬看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在语言能力上,远远强于中国当代作家,这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现代作家往往懂一门或数门外语,是"多语作家",而当代作家很少人具有此种能力,仅仅以原文阅读外国文学是不够的。一个以母语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最好还是个外文翻译家。但是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热衷于从外国作家找灵感,找技巧。所以如果当代小说家无法很好地解决语言和文字的问题,那么他就是不入流的。而为何以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人为代表的近几十年的中国诗歌的评价却是"世界一流"?就是因为在顾彬看来,中国当代小说家,过去被政治控制,现在又任市场摆布,相形而下,诗歌好多了,诗歌创作一直远离市场,专注语言,专注艺术价值。

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危机不仅是语言贫瘠的问题,注重讲故事的问题,同时也是缺乏道德宣扬的问题。中国很多当代作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创作出很多作品,有数量但质量堪忧,远不及有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界。

研究和写作背后应有情怀

曾经有那么30多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作家联盟"等,乃是现代文学研究者格外关注的中心话题。可随着"现代化叙事"的迅速展开,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汹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学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左翼文学"这样沉重的话题。最近几年,这个倾向开始有所扭转。包括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也都是希望深入理解文学与政治之间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

写作和研究不仅仅是技术操作,作者们会将整个生命投进去,我们能从作品中看出他们的内心挣扎、痛苦或者畅快淋漓,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压在纸背的心情,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作为研究中国文学、史学、哲学的中国学者,最好是学问好且精通多国语言,能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在国际主流媒体及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如果做不到,则不妨退而求其次,做好自家学问,然后借助翻译"走出去"。

顾彬的言论确实有些"夸大与偏激",但是它也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在一次次的论争中,人们从激动反击到冷静分析,在开始尊重他人成果的同时,变得更多的反思自己。

笔者有话说

新闻媒体本应以客观立场向群众传播真实,不能有主观性评论诱导群众。但是,现如今,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报道是标题党,而且观众和读者"看图说话"的水平越来越高。于是,"看热闹"的大呼过瘾,"唱怪论"的收获名声。我们不应妄意评价尚未了解的事情并且情绪化地传播,造成恶劣影响。在网络开放时代,我们都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同时也应维护好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

当然,我们不能将这件事归咎于媒体失真的错,顾彬本身言论就是原始材料。我们虽不能全盘认可"顾彬评价现代文学史是五粮液,当代文学史是二锅头",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毕竟他评价还是有原因的,通过以上顾彬本人和言论提出原因的基本了解,我们也可思考当下中国当代文学界确实存在的问题。当然,笔者所述也有局限之处。

笔者十分认同肖鹰的看法,顾彬面对创作、翻译、研究都是严肃认真的,大家不应该把他的言论简单化和庸俗化,中国学者应该在汉学家的批评声中多一些自我的反省。肖鹰在会议中,把自己定义为"唯一当代文学的圈外的一个学者",认为不应该对汉学家过于苛刻,每个国家的学者自身都有其文化的印迹,而不应该把对母语国家学者的要求强加给外国学者,而应该尊重这种"不同的声音"。而顾彬的比喻,其实更准确一点是"二锅头更为大众一些,五粮液更为高雅一些"

每个学者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许正因为学者的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

感兴趣者可阅读本文的参考文献《海外汉学中的"顾彬"现象研究》《评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