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家庭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在家庭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不管伴随着怎么样的童年,时至今日依然会感觉到隔阂,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

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思想,很多家庭都采取了打击式教育,深怕自己的孩子骄傲,一方面理想状态是让孩子可以戒骄戒傲,但是更多的因素是潜意识化埋下种子,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父母伴随这种教育,也会潜意识化变成一种语言上,行为上的习惯,当习惯养成想要更改就没那么容易啦。

不认可,不认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触,伴随着家庭的成长,长大后到达社会工作,也会时刻觉得自己不被认可,不被认同,慢慢的跟父母之间,跟同事之间,跟身边的人产生隔阂,久而久之变的深度孤独。

常常回顾儿时的笑颜欢语,面对侧身在旁的父母,又无言以对,心里面总是说不清道不明,深怕一开口就被教育,深怕一开口就被否定,不知道该开口说什么,自然而然变得深怕开口啦。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你不再倾诉,当工作中遇到不顺,你不再倾诉,当交际中遇到疑惑,你不再倾诉,因为你明白不管你说什么,在父母眼里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错的一定是你,在这里你找不到安慰,找不到解惑,找不到精神支柱。

特别是中国普遍家庭子女比较偏多,核心点也自然不同,让这种分歧心态更为严重,面对父母对其他子女的溺爱,而自己却往往得不到父母的重视,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沉重的让你喘不过气来,为什么别人的父母是这样,而我的父母是这样,是的,我们开始慢慢产生对比,为什么对待其他子女是这样,对待自己是这样,是的,我们也开始慢慢产生对比啦,越是对比越是心酸。

也许父母是爱你的,但是方式不对,也许父母不想说那样的话,也许父母不想做那样的动作,但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它已经深深巩固在父母脑海里,是改变不了的。

面对这一切,我归咎为只能怨“父子情薄”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