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成长中难免会有不可避免的错误,身为家长应该耐心的指导孩子,一旦急了就可能导致教育出现错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就应该远离四大“不要”。

一、不能体罚孩子

体罚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农村很多家长都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于是被棍棒打出的父母会依然拿棍棒打自己的孩子。这种落后的做法不仅扭曲了孩子的人格,也会使他们留下不同的缺陷。

二、不可回避的性教育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性问题更是青少年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却闭口不谈,这会让孩子觉得更神秘,甚至是作出糊涂事情。

三、不要反对孩子做家务

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的学习,就会剥夺孩子做家务的机会。这实际上是削减了孩子的能力,其实孩子是能够从劳动中锻炼身体,放松紧张神经的。

四、不可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

国内孩子如果画了一幅好画会去问父母,你看我画的像不像;但是,在国外孩子却会去问父母,我画的好不好。这看似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却都是肯定的。

不溺爱的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面对将来的压力,增强处理事务的能力。在长大后面对挫折时也比较不容易有挫败感,能够更直面的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的成长。

9育儿常识

培养孩子动脑筋兴趣的六大方法

现在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非常有局限性,并非孩子的见闻少,而是孩子很少去“动脑筋”,因为很多事情,我们的父母都替孩子做了,孩子的双手也只是用来学习和打游戏了,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需要孩子在“动脑筋”的基础付诸实践,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生活、认识世界。那么,家长该如何激发孩子动脑筋的兴趣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对一事物的兴趣都会对孩子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父母要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深厚而积极的态度,进而去影响孩子,让孩子产生兴趣,孩子的好奇心都是相当重的,所以一旦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的。平时,父母也可针对一些事物对孩子提一些问题,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2、将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融进生活之中

寓教于乐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对于3-6岁的孩子,对抽象事物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就要把这些东西放到实践中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像经常参加一些小活动,接龙游戏、猜迷游戏等等小活动中。4、让孩子读一些有益的刊物,看“七巧板”等少儿节目,引导孩子动手、动脑。

3、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动脑筋的兴趣

对于平时不太爱动脑的孩子,可以由易到难这样的一个过程,刚开始可以从两事物的不同进行观察,然后再提更深入的问题来让孩子思考解决。

4、运用激励的手段,让孩子尝到动脑筋的甜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进步,父母也不要放过,要及时地给予肯定,热情地鼓励。家长可以请孩子与自己一起做家务,孩子都会非常欣喜并且有成就感的,而在这些简单的劳作中,孩子会锻炼身体的协调性,还有做事的方法,并且在遇到问题时会有疑问并提出,这些都会很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思考解决,并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5带孩子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感受生活,拓宽生活空间

观察四季的不同、动植物的特征等,耐心地解答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 对于孩子动脑的能力,父母可以有意识的去进行这些动作与活动,进而引导他们去思考,面对孩子的进步,要做出肯定,就算表现平平,也要表示肯定,并可提出对他的期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内容来源网络,因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