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攻坚】万山:一根网线的“扶贫之道”

从铜仁市万山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西北方向驱车40多公里,一片1000余亩的野生竹林便映入眼帘。竹林下,云山村村民正在对1000斤干竹笋进行真空打包,再过几天,这些产自大山里的土货将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

万山电商生态城

“一根网线,我们大山里地道的农特产就会上城里人的餐桌。”负责打包干竹笋的村民丁发新打趣说,一根网线“卖”了一个村。

每年春季,云山村的村民就会上山采摘新鲜竹笋自己吃,只有少量拿到集市上卖。务工返乡的丁发新觉得,竹笋或许能帮助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增加收入,随后便打起了干竹笋的主意。

万山区当地土特产

由丁发新牵头,2016年云山村村支两委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收购2万多斤鲜竹笋加工成干竹笋,但在销往当地土特产店时,却出现了严重的滞销问题。

情急之下,丁发新找到万山区电商生态城负责人陆晓文,希望通过网络打开销路。通过电商平台,2016年滞销的干竹笋很快销售一空。

“2017年通过电商又销售了8000斤干竹笋,每斤28元人民币(下同)。”丁发新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是上门求着卖,现在轻轻松松就能卖到全国各地。

记者了解到,云山村有20户贫困户通过采摘新鲜竹笋以及参与加工制作,2017年每户增收2万元以上。

实际上,一根网线不仅改变了云山村,还改变了整个万山区。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万山区,在每个贫困村和产业基地都设立了电商网点,2017年万山区电商生态城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对接该区农村合作社11个、农特产品近30种,覆盖贫困户401户,带动创业就业4000多人。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打包

于洋就是“电商大军”中的一员。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饮料代理的于洋面临失业,3年前他把视线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并入驻万山区电商生态城,在网络上卖起了米粉、糟辣椒、野生蜂蜜等当地特产。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于洋的店铺每个月销售当地米粉9000斤、糟辣椒600斤,人员从“光杆司令”发展到6人,年收入超过200万元。

“互联网+”,不仅让“万山阻隔”变得“近在咫尺”,还成为贫困地区融入大市场的重要机遇。

2017年“双十一”当天,万山区电商生态城147家网店接到14.67万单,网络零售额达到1500多万元,销售的产品主要为当地的农特产品。

摆放有序地当地特产

万山区只是中国电商扶贫的一个缩影。《2017年度中国农村电商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零售额达12448.8亿元,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正借“网”出“山”,电商成扶贫新生力量。(周燕玲)

来源:微万山

执行主编:韩 康

值班编辑:张人文

编  辑:刘   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