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廊桥

寿宁犀溪的西浦廊桥文化享誉全国,在人口聚居不到2000米长的河段上,各式各样的廊桥就有十三座之多。

而在距离犀溪镇10公里的山间,藏着一座省级传统村落,原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所在地——寿宁·甲坑老区基点行政村。

甲 坑

甲坑村是散居村落,在兵荒马乱年代,西浦人无意间翻山越岭来到甲坑一带,发现这里崇山峻岭、河流阻隔、水流湍急,地理条件给人以世外桃园之感,是居所首选之地,便迁居此地。甲坑村海拔500米,辖七个自然村,现常住人口共计536人。

走进甲坑村,望见的是山,看见的是水,一幅青山绿水画呈现眼前。村民说,这里有一条河,河岸这边属于寿宁,对岸就属浙江泰顺。它就是闽浙两省村庄居民来往的必经之路,石竹舟

这座深藏在大山中的峡谷以幽、险、奇、峻、幻为特色,人称“闽东小三峡”。不仅如此,细沙、阳光、溪水竟也被这座神秘的峡谷囊入怀中,成了石竹舟的另一方姿色。

▼▼

几多风雨,几度春秋,当年红军领袖叶飞、范式人等,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追杀,隐藏在距离村庄不远的悬崖边治病疗伤、布置战术。那是一个天然洞穴,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红军洞

红军洞周遭景色秀美,古藤缠绕悬崖,瀑布悬挂山间,步入其下,微风徐徐、阵阵清凉,它们似乎在与历史对话,倾诉着革命人的峥嵘岁月与如今的山花浪漫

鸟声啾啾,春意融融。虽然好景难寻,但红军洞却是此次探秘甲坑老区村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点。看瀑布荡气回肠,听花开的声音,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

在甲坑通往郑家坑的路上,竹林与茶园覆盖,这里,原来藏着一潭活水库。沿着不到一米宽的青苔道一路惊险地亲近它,村里人说这曾是红军从郑家坑到甲坑的必经之路。

终于,目睹了它的真面目,水库周边绿树环绕,独特的山水融合让人心旷神怡,至今,它仍然守护滋养着甲坑后裔

▼▼

红色的士壤,孕育了勤劳淳朴的甲坑人民,走在老区村,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园。如今,茶叶真正成了甲坑人民的“金叶子“,他们大力发展农林业,茶园已具相当规模。

整个村落弥漫着茶香,甲坑人民将以清香的绿茶优待八方来客,共缅革命情怀,激励青春豪情,再建老区新生活。

▼▼

不仅仅是茶叶,每月的农历初七和二十,甲坑人会拿着山草药、竹编蓝,到犀溪镇上赶集,这个生活习惯至今留存。

推开那扇不能忘却的红色记忆之门

让我们一起追寻

为了那座永远屹立的精神丰碑

为了那面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

岗垄地区即今犀溪镇以甲坑行政村为中心范围内的几十个自然村庄,地处闽、浙两省,寿、福、泰三县的三角结合地带,深涧纵横,洞穴迷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它是闽东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大后方和依托地。岗垅人民不屈不挠,仅3000多人口的红土地上,就涌现了300多名革命烈士和勇士

1931年春天,当寿宁人民革命先行者叶秀潘、范浚、范式人把希望的红色种子播撒进甲坑时,甲坑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革命意识开始觉醒。从此,他们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之巅,密林深处,展开了一幅红旗如林的红色历史画卷。

缪大爷,1931年生,甲坑本村人,小编有幸见到他并与之交谈。缪大爷回忆起了血雨腥风、硝烟弥漫的红色时光。那时候,进村围剿的敌人天天都有,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刚分娩生下妹妹,忽然屋外枪声四起,母亲拖着沉重的身体抱着妹妹一把抓住缪大爷,为了活命,奔跑着往山林躲去

甲坑人民为了保卫苏区支持红军作战,全民皆兵。男儿从16岁到35岁参战,8岁到16岁参加儿童团,缪大爷就是儿童团的一员,职务是站岗放哨。岗垄地带有多个哨点,大部分分布在山顶,有的甚至仅是一颗大树的树杈就能完成放哨工作。

缪大爷回忆道,他们用竹筒做传声,当敌人来临时,他们向其他哨点传声发布 “全体村民注意,大约100个敌人从东南方向向甲坑村走来,现在距离村庄3公里,大家往西北方向撤离”。

从1933年开始,国民党多次对岗垅红色政权进行围剿,致使甲坑一带民房多次被烧成一片废墟。革命先辈刘英、粟裕、叶飞、范式人等在这里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年游击革命斗争。

游击队守护在炮楼里保卫着甲坑人民,这些机枪炮眼记录着当年的纷飞战争。在漫长的三年游击革命斗争途中,数以千计党的优秀儿女,不惜舍家投奔革命,英勇奋战。

为重振革命气势,1935年,中共闽东特委红军独立师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寿宁甲坑胜利会师,并成立了闽浙边临时省委。临时省委的成立对粉碎国民党当局的闽浙莞赣四省合剿的反革命战略阴谋,发展游击战争,有着重要历史意义。

革命年代,为了红旗不倒,在寒光闪烁的屠刀面前,甲坑人民视死如归。缪众姆丁,闽浙边临时省委地下交通员,负责书信传达。因为身材矮小,送信不易被国民党发觉,从小就为革命冒死送信。

途中只要被国民党发现,她就马上把信含在嘴里,屡屡无证逃脱。一次,缪众姆丁送信,被国民党查获。国民党残忍地用木板夹死了她,此时的缪众姆丁已经是十九岁的大姑娘了,还怀有身孕,一尸两命,山河悲泣。

1984年,70多岁高龄的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范式人回到家乡,慰问老区群众,想起当年甲坑一带群众对革命的支持还记忆犹新。“当时敌人很猖獗,一来就烧房子,群众笑着说,烧了就烧了,用茅草盖上就是住房。你国民党总不能把杉木、茅草全烧光吧!群众一心向着我们,他们把粮食藏起来,我们一到就有吃的。尽管很艰苦,我们都很乐观、有信心,因为有这样的好群众,我们就不怕”。

生似春花询丽,逝如秋叶静美,革命先烈的无畏奉献,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造就今天我们的幸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让我们共同点上一支烛,给革命先烈们照亮回家的路,在天上含笑看到今天的幸福社会

这是一个很少人知道的世外桃源,寿宁甲坑的红色革命与绿色旅游以它的神圣姿态静候我们前去探索感悟。去了甲坑村才知道,这里才是宁德隐藏最深的大自然瑰宝。小伙伴们,走起!

-END-

来源:宁德市民政局

编辑:张颖

审核:林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