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女儿在野外被人强暴并惨遭杀害,诉诸法律近两年仍无果,你会怎么办?

《三块广告牌》将问题抛给了女孩的母亲,电影中的女主角米尔德里德·海因斯。

或许是走投无路,又或是性格使然,为了给女儿找回缺失的正义,海因斯租下了三块露天广告牌,并刷上红底,涂上黑字“RAPED WHILE DYING”(“强奸致死”)“AND STILL NO ARRESTS”(“依然没有逮捕到凶手?”)“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

因为这三块广告牌,海因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一场人性的博弈也随之展开。警员迪克森初见广告牌便破口大骂,并将敌意蔓延到每一个与广告牌有关的人;反观之下,急于复仇的海因斯则是固执粗暴对待每一个阻止她使用广告牌的人。

这三块广告牌凝聚了他们的愤恚与寄托,在其作用下,迪克森与海因斯的矛盾不断激化。迪克森执意毁坏广告牌,甚至不惜放火;海因斯却拼死守护,即使借钱也要继续租下去。

显然,电影赋予了这三块广告牌更多的意味,它既表现了迪克森诉诸暴力的无奈,同时又将海因斯对警方的偏见一展无遗;它既成了海因斯与警方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又是海因斯获得正义的唯一途径。

两人的斗争是本片最大的焦点,也是片中最强烈的戏剧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海因斯象征的是社会中无数个像她一样无权无势的个体,而迪克森俨然是美国警方的缩影。海因斯为了给死去的女儿一个交代,得到本该属于她的正义,不断地向警察施压;而迪克森,为了维护威洛比警官的声誉,处处为难海因斯。

但在这矛盾冲突中,我们也窥见了人性的复杂:迪克森一方面对海因斯的烦不胜烦,另一方面却拼命保护案件;海因斯对警察的恨之入骨,同时也对身患癌症的威洛比警官报以理解。

不管是被仇恨染红了双眼的海因斯,“老好人”威洛比警官,还是莽莽撞撞的迪克森,都鉴映出人性的晦暗与清朗,狡黠与朴拙。人性复杂至此,没有绝对的好,亦无绝对的坏,这正是《三块广告牌》尝试表现的。

这种转变并非突如其来,也不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而是影片一处处伏笔共同加持的结果:即便是脾气暴躁如迪克森,也会以笨拙的方式伸张正义,对自己的上级威洛比警官无条件效忠;而看似冷酷无情的海因斯,也会在广告牌下因过分思念女儿,跟小鹿诉说自己的歉意。

影片结尾,迪克森与海因斯都放下了彼此的仇恨,选择一起去“杀”一个强奸犯,虽然没有告诉我们谁是凶手,但我相信迪克森与海因斯早晚会找到迟来已久的正义。

在很多影评人看来,现实生活往往比电影更复杂,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所谓的“本性善者”,这种人性的回归恰恰成了本片最大的败笔。但电影呈现的人性本善,或多或少给了现实生活中那些绝望的人一丝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在去年6月发生火灾的伦敦格伦费尔塔大楼下出现了三辆装有广告牌的车,“71死亡”“至今无人逮捕”“为什么”。

我很欣喜看到三块广告牌在生活中得到了应用,也许获得公义的路异常凶险,但正如海因斯所笃信的,真相永远不会缺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