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76夜读:宋词里的长相思】张先: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录制:丁谦

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

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方未白孤灯灭。

张先,宋代词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公元1030年进士。历官都官郎中。晚岁退居乡里。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张先当时与柳永齐名,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流连风月,听歌看舞,优游卒岁。 张先的词主要也是抒写当时文人诗酒交欢的生活情趣。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独具匠心。他因善写“影”而得“张三影”的美名:“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因此三句,被传为“三影郎中”。

我们不知张先当年的情深是否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褪,只知他一生安享富贵,诗酒风流,颇多佳话。多年后,张先的一首《千秋岁》又成了一篇描写相思的佳作,只是不知在这篇《千秋岁》中,他所思念的又是何人。

他说,听到杜鹃的啼叫声不断在耳边响起,仿佛是在向他报告着,这春天又要过去了。人间四月芳菲尽,一想到春日的光景就要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不由感到可惜,便想将那残花折下,收进屋里。

他看到,细雨轻轻地落,润物无声,可那风却十分猛烈。暮春之时,枝头的梅子已经青了。永丰坊的柳树已经抽了絮,在空荡无人的园中,那柳絮随风纷飞,好像飘起了大雪。

他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去触碰那细细的琵琶弦,因为心里已经满是哀怨,若是那弦声响起,心中的哀怨便再也止不住了。那苍天一天不老,他的情便一日难绝。多情的心就像那用双丝织就的网一般,上面有着成千上万的结。一夜过去后,东方还没有发亮时。他望向窗外的天空,只看到一弯残月,仿佛凝结在夜空中央。

在那首《千秋岁》中,张先表达了一种忧怨中透着坚定的矛盾情感。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景,以春景将逝来衬托自己心中因失去了爱情而产生的悲伤。下阕写意,通过一些细节来表明主人公受情伤之重,心中苦之深,却仍然不愿意放下这段感情。

词中所提的人,会是年少时那位小尼姑吗?花在春风春雨中凋零,象征着爱情已被摧残。一个“惜”字,一个“折”字,又说明主人公对被破坏的感情还存有珍惜和坚持。初青的梅子接受着春风春雨的洗礼,象征着主人公那还未尽情便遭受打击的青春时光。若从这几句来看,仿佛是的。

可,又不像。“无人”二字,表面上写永丰的柳生长在没有人的园子里,同时也暗示主人公如今的处境,被人抛弃后,冷冷清清。被风吹散的柳絮象征着逝去的爱情。既然是被人抛弃,那便应该不是那位小尼姑了。或许是他在青年时代又遇到了某位令他心动至极的女子,倾了感情,却被对方所离弃。

词中提到了,鶗鴂,也就是杜鹃,其声悲切,古人常用来渲染悲伤的情绪。词人在此处描写了杜鹃的啼声,同时用了一个“又”字,既营造了悲伤的气氛,又说明时光走得匆匆,春去春又回,这样重复地来来去去,以至于这样的情景已不知是第几次出现了。

“天不老,情难绝”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情意的绵长,虽然痛苦,还是痴心不改。之后再写“双丝网”上的“千千结”也是同样的意图,同时也暗指两人的感情仍在,只是不得已被外力强行分开,与前文的“风色暴”相呼应。最后一句写时间和天色,再述主人公内心的冷清,和心中的哀愁。

感情可不就是这样。幸福的故事都一样,不幸的故事中却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都可能遗弃一段感情,同样也可能被一段感情所遗弃。没人能说得准,这一世自己拒绝的人,下一世是否会成为拒绝自己的人。没人能确定,这一世被自己抛弃的人,下一世是否会成为抛弃自己的那个人。

既然感情的事无法预料,索性不去预料。拥有就拥有,失去就失去,得不到就得不到。实在放不下,那么也没必要太过悲伤和懊恼,静静怀念就好。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这张情网里,有多少个同心结呢,又有多少丁香结呢?正是用这千万个情结互相连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才织就成了这张情网。这段感情,绝非一场疾风骤雨就能打散的。

也正因为有这万般情结,万般心事的纠结,我的身体和心灵正在禁受着双重的折磨。“夜过也、东方未白孤灯灭”,天亮了,星星和月亮都落下山去了,东方欲白未白,蜡烛燃尽最后一缕微光。想来应是凌晨四五点钟时候吧,为什么是这个时候呢?因为四五点时是人最困、最没精神、最寂寞的时候。这时身陷感情中的人,最无力。光是读着这样的句子,便会让人心上发冷,更别提当事人了。

张先这一生没做什么大官,也没经过什么大风大浪,仕途安稳,安享富贵荣华,身边更是美女常换常新,这一点倒和宴殊很相似。不过,他有一点比晏殊好,就是在对待女人的态度上,他显然更“用心”。

以上内容选自《在最美的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

小编:刘美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