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源盛东八十年系列报道之五:

源盛东走过了八十年,不容易啊!当年,我父母携家带眷,从山东历经千难万险来黑龙江,来哈尔滨,这些经历的磨难就够写一本书。我们张氏家族还会重点去梳理,记录和呈现这些历史。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还说源盛东。1956年,政府号召和推行公私合营。源盛东,我父亲和母亲首当其冲。我父亲说,没有共产党,哪有解放,哪有今天的日子,现在党让公私合营,那就有公私合营的道理。我母亲也同意父亲的意见。

公私合营的时候,我都懂事了,也能听明白话了。父亲和母亲紧锣密鼓地与政府配合,推进此事。其实,那时候我们看到的公私合营,就是把我们家的一切,一切,都交给了政府,我父亲和母亲变成了公家人,变成了正式职工,有了工资,不再是自己做饭馆儿的小商户了。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但是,我们家啥也没有了。因为父亲总带头捐款,家里没存钱,源盛东也合没了,饭店的房子和我们家住的房子都交了公。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哪怕连块抹布都没剩下。我和哥哥姐姐们看到家里啥都没有了,也没安身之地,就站在那哭。我父亲和母亲说,别哭,这是好事,以后咱们都会是公家人,有党领着,走不偏。可是我们住哪?我们吃啥?我们家里辛辛苦苦积攒的一切,都没有了。

商管会,也就是当时的一级组织,派人来到我们家,给了父亲八十元钱,让我们在源盛东的后院,盖了一个二十七米的偏厦子,墙用板夹泥,棚用高粱杆,很快就完工了。我们傻傻地站在所谓的房子前,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房子吗?四处漏风,冰凉透骨,十月底的天,泥还没等干就上冻了,透过房盖还能看到夜晚的星光,屋里一铺大炕,住着我们一大家子九口人。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每当现在回忆起来,心里都不是滋味。我就想,我的父母咋那么能吃苦呢?而且,面对任何困难都没有任何抱怨。常常是,我们的房子被寒霜覆盖,冷风肆虐,冻坏了我们的手脚,阳光暖暖照耀,霜就融化成冰凉的水,浸湿了被子。那时候真苦啊!生活陷入最低谷。

父亲和母亲去了国营饭店工作。父亲在福宴春,母亲在姊妹饭店,两个人工资都不高,还养不了一家人。我们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常常在老源盛东门前呆呆地看,我们家饭店合营后,这里先是改成了三棵回民饭店,油炸大果子,后来,又改成了自行车修理合作社,彻底改变了面貌,只留下了记忆。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体会贫穷,那时候甚是深刻,刻骨铭心。我从十岁开始,就没吃过家里的午饭,也几乎就没吃过午饭。有一次我下午课迟到了,老师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回家,想自己做点饭吃,又不太会,就耽误了。老师说,孩子,你父母呢?我说,他们上班,没时间管我们,我们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老师听完没说什么,第二天,她来到我家,看见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就哭了。她说,你以后中午到我家吃饭吧。我说,谢谢老师,但是我不能去。老师看我执拗,也不再为难我,给我买了跳棋和好吃的。父母上班后,我们就没再吃过好菜,和以前自己家开饭店不一样了。我们家有口大缸,里面腌制的黄瓜、胡萝卜,萝卜,大辣椒等足足一大缸,深秋时腌的,没等过冬呢,一缸咸菜就没了。我母亲心疼我们,半夜偷着落过两次眼泪,第二天,她还是利利索索去上班,谁也看不出来她伤心过。

我从十来岁开始,就已经开始帮家里操持了。我母亲在姊妹饭店主灶,我就在后厨干活,挑水、摘菜、洗菜、刷碗,除了炒菜,没有我不能干的活,这样可以换取一点微博收入,补贴给家里。我还去二商店那做小买卖,出租小人书,最多时候一个年节能挣五块钱,也是一笔大钱了。那阵子,我父母三十多块钱的工资,根本养活不了十来口人,家里的人,除了爷爷都得想办法挣钱。我们兄弟几个都琢磨道儿,赚点钱。我除了出租小人书,还打过零工,给瓦匠当小工;二哥去了机务段,活很累,但是他任劳任怨,挣钱也都交家里。我记得,在我十四岁之前,没穿过衬衣衬裤,也没穿过棉鞋,一年四季一双鞋,脚上的冻疮一茬又一茬。一直到我们哥几个都能劳动赚钱了,家里境遇才改善一些。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就是这么苦的生活,父亲和母亲也没从公家的饭店占一点便宜,没从公家拿回一粒米,一块肉,一滴油。尽管他们都是国营饭店的大厨,责任重大,也有点能耐和权力。但是,他们从不做一点对公家不好的事。母亲在工作上异常繁忙,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还要踩着他的小脚,勤俭持家,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管护几个孩子,那种艰辛可想而知。

尽管源盛东的店铺没有了,但是,我父亲说,源盛东的血脉没有断。他走到哪,哪就有源盛东的精神传承和风骨,也是原滋原味的源盛东美食。父亲和母亲,说到做到,在他们服务的两个饭店,来就餐,来品味美食的,还是那些人,还是那样朋友和贵客。他们都说,张大帅,你调到哪,我们就吃到哪,只要是你炒的菜,那就是源盛东的味儿。父亲虽然那时已经成为名厨,成为哈埠餐饮的张大帅,但是还是非常的敬业,虚心,他在每天下班后都和堂头(现在的大堂经理)交流一天的工作,了解客人对菜品的反映。比如,浇汁鱼是在厨房浇汁,还是把汁由堂头拿到桌上,当着客人的面浇?这个问题,不大,但是却反映出父亲的细心和匠心,为什么?因为,在餐桌上当着客人的面浇汁,发出滋啦的声音,效果会更好。父亲很受同事们的尊重,他一个人看三个灶眼儿,同时做三个菜,对炒,熘,炖,炸等菜肴的同时制作摆布得有序列,有条理,出菜快,质量高。当时哈尔滨有个挺有名的堂头,叫孙英,她很霸气,略懂厨艺,美食知识丰富,懂得客人心理,是哈尔滨地面上的餐饮服务名人。她和父亲一起配合工作,非常敬佩父亲的手艺和本领,父亲也和她学习了很多知识。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父亲从不满足自己的名声与技艺。他不断钻研和探索,从没放松过学习。在三年灾害期间,副食品非常紧缺,父亲创造了‘白玉宴’,闻名遐迩,声振哈尔滨。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赞誉,还在三棵饭店开了现场会。这白玉宴其实就是豆腐渣做的,这样可以巧妙利用废物,又能变废为宝,为美食。这白玉宴菜谱是这样的:

四冷菜:

香椿芽拌白玉

辣子拌白玉

小葱虾皮拌白玉

萝卜皮拌白玉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热菜:

红烧狮子头

胡椒白玉羹

干炸白玉丸子

芙蓉白玉烧麦

软炒白玉什锦

干烧白玉鱼

红扒白玉肉方

拔丝白玉球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这个白玉宴,为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如何能够更好地创造美好生活,升华困苦为幸福和希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实践。

1958年,太平区成立了最大的一个饭店三棵饭店,我父亲被派去主厨。这个三棵饭店,就是现在屹立在东直路的这个三棵,没有挪过地方,也没改过名字。从五八年到现在,六十年,比源盛东小二十岁。但是,源盛东和三棵饭店流淌的是一样的血液,是一脉同宗,是亲兄弟,是源盛东在公私合营到二十一世纪这一期间的血脉坚守,也是延续。父亲缔造了三棵饭店,就在老源盛东的不远处,他的心理我懂得,把这当成了源盛东,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道菜肴,都是源盛东的温度。

三棵饭店六十年历史其实就是源盛东的发展之路,一条发扬光大的路。时间在这里重叠,血脉在这里延续。尽管三棵饭店脱胎于计划经济,从国营一路走来,后来转制成为民营,但是,这筋骨始终是父亲人格的筋骨,这精神,还是父亲和母亲铸就的金子般的光辉底色。

源盛东:八十年光辉闪耀松花江畔,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菜肴,最美的未来

再说回源盛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初,我们张氏家族日渐丰盈,壮大,兄弟们都发展得很好,各自有了事业。我经营三棵饭店之余,决定挑起大旗,把源盛东这金字招牌在新时代再次树立起来,再次把源盛东的精神弘扬出去……

在松花江畔,倾听激越澎湃的涛声,感受时代的飞速发展,看松花江两岸的大发展和快发展,好发展,源盛东也再次站在了哈尔滨餐饮业的时代潮头。

源盛东新张开业的美好时刻,没有大操大办的浮华,也没有铺张浪费。那天,最好的仪式就是又五六百位美食品鉴专家和客人自发赶来,就为了吃老源盛东的好菜。那一刻,是我没想到的。五十年代源盛东的一位老朋友,忠实的源盛东的美食粉丝的儿子,他叫赵志华,是一位搞装饰的专家,他特意找到我,握着我的手说,张伯伯,我爸爸就认源盛东,认你们老张家的菜,他没了十来年了,我来这吃饭,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番话,让我感慨万千。源盛东,张氏家族,有了这些朋友,是成功的,付出多少也是值得的。源盛东在新时代又取得了很多新辉煌:源盛東获取荣誉:国家特级酒店、中国绿色饭店、黑龙江名酒店、货真价实满意店、黑龙江哈埠菜研发中心……现在,源盛东又在历史文化悠久的老道外扎根落户,传承美食文化,传承哈埠菜的精神与内涵。八十年,漫长而又艰辛,太多可写的故事,太多让人心酸的往事。但是,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好时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之后,源盛东,这个中华老字号,三棵饭店,这个哈尔滨餐饮名店,更是如沐春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这是我们的福分,也是所有餐饮人的福分。

未来美好,源盛东和三棵饭店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我们张氏家族每一份子,都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我父亲、母亲的教诲,继承好他们的精神,发扬好优良的源盛东传统,不辱使命,继续为哈尔滨,为黑龙江,为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献上最真的心,最深的情,最好的佳肴,最崇高和最有力量的美食,美味,美好生活。

大道周流,生生不息,源盛东,永远在路上,永远最哈尔滨更好的餐饮企业。

我们,在这里等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