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流,你有机会回到20年前,你最想做什么?

小小问了周围一圈人,所有人给的答案是:买房。

就像《夏洛特烦恼》里,夏洛回到从前,告诉大春要多买房!

因为20年前的房价太便宜了。

1998年,南京的房子是福利房向商品房过渡的阶段。在苜蓿园的富人区买一套房子,每平米只要3000多元。

那时的江北也不过600-800元/㎡,龙江不过1000-2000元/㎡,虽然装修的不像现在那么奢华,却住的踏实又很舒心。

而河西和江宁还是大片的荒地,在那时看来,只有市区买不起房子的才会上城外买房。

南京的房价从1998年的2000元/㎡,到现在2018年最新的31401元/㎡,足足涨了15倍之多!

而那时,南京人的年收入有8256元,虽过得清贫安逸,买房的压力依旧沉重。

即使家庭收入年年增长,但是相比于房价的增长速度,那就是大巫见小巫了。

20年前没有人会想象到,房子的价格增长会快于一切。在南京,错过的房子,就再也买不起了。

弹指一挥间二十年就过去了,除了房价,你还能记得二十年前的南京是什么样子的?

1998年的南京,你还记得多少?

1998年南京的气温比往年更高,降水量更大。长江南京段超过8.5米警戒水位连续92天,超过9.50米的高水位连续69天,南京市外洪内涝。

那一年的世纪大洪水,据说是195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洪水。在灾难面前,团结一心,即使现在再看照片,也会为之震撼!

1998年,南京与澳大利亚亚伯斯市结成友好城市,从此大洋洲的热带城市与六朝古都南京结下深厚友谊。

1998年,南京市总人口才640多万人。那时候结婚都是要先缴2000块押金,才能去领结婚证。如果超生后果会很严重,所缴押金就会被收走。

1998年,中华门火车站更名为南京南站,后来为了区别于现有的南京南站,在2011年改回原名,2014年中华门站停止了客运业务。

1998年,玄武湖的菱洲动物园,搬离了玄武湖,和红山公园进行了合并,从此远离了我们的视线。

1998年,南京保温瓶厂宣布破产,那时瓶身上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还有两个振翅高飞的白鹤,在当时可是流行款。

1998年,因企业体制改革,导致大批职工下岗。街道办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就打造了三牌楼夜市。三牌楼夜市是南京名副其实的深夜食堂。

1998年的南京,孕育着不平凡

1998年,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亿多年前保存完好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震惊了世界。

那一年,南京在总统府旧址开始筹建中国近代历史遗址博物馆,并于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

1998年,金丝利喜来登酒店开业,那时的喜来登可谓是南京市最豪华的酒店之一了。

1998年的南京,金陵饭店早已失去了“第一高楼”的宝座,但在全国依旧是傲视群雄,五星级饭店,全国罕见的高速电梯、高楼直升机停机坪,南京人提起来都是自豪满满。

1998年,新街口远没有现在繁华摩登,很多都是在建中。那时候的新街口还有过街天桥,各类广告打得简单粗暴。二十年间天桥没了,这些品牌也早就淹没在了岁月里。

1998年的南京,一代人的芳华

那一年,南京人已经习惯了无人售票车,绿色的车型、黄色袋子裹着的公交打卡机,至今难忘。

那时候,没有wifi,没有智能手机,看电视成为每个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1998年,江苏有线电视台《非常周末》节目开播,每到周六晚上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家人坐在电视机面前跟着张涛、陈怡一起喊口号。后来张涛出车祸去世,还伤心了好久。

1998年,《还珠格格》这部电视剧首播迅速火遍两岸三地,万人空巷,开创了中国电视剧至今无人超越的收视纪录。在此后的二十年里,每年寒暑假都会重播。

在那一年,另一部经典电视剧《水浒传》在央视播出,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好评。刘欢的《好汉歌》更是成为了经典,成为一首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歌曲。

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上映,当时所有的人都在讨论这部电影。即使是不懂英文的大叔大妈,也能哼上一段电影的经典旋律。

1998年中国互联网大爆发,中国普通民众开始接触到了互联网。

也是在那时,珠江路渐渐成为数码控们最流行的场所。自己去配置机器,买卖游戏光盘。虽然那时上万元的电脑价格让不少人望而生畏,不过对于赶潮流的人来说,就算是没钱去看看也心满意足。

同年,西祠胡同创建。那时候的西祠胡同可是华语地区第一个大型综合社区网站。如今的西祠胡同早已不复从前。

1998年的南京,遗忘的市井气

1998年,大部分南京人住的还是父母辈的福利房。虽然经济不发达,但也不曾被房子和车子压弯了腰,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那时候老城南的巷子,依旧是青砖石瓦。放学回了家,在门口搬两个凳子奋笔疾书。有时还被别人玩耍的声音所吸引,痴痴地看着,连手里的作业都忘了写。

那时候的南京,邻里之间的关系依旧很亲密,好似一家人。有事没事串个门,谁家若是做了好吃的,四周邻居都能尝到。到了晚上,就挤到有电视的邻居家看,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哪像现在,家里有三台电视,也不见得每天都开。

1998年的南京城,还遍布着澡堂子。夫子庙附近的健康池、评事街上的建新浴室、中华路的老“三新池”、中华门外的瓮堂等都是非常出名的澡堂子。

1998年的夏天,空调、冰箱还没有普及,那是属于蝙蝠牌电风扇、马头牌冰棒、冰袋的时代。1毛钱两包的冰袋,叼在嘴里吮吸咀嚼,融化了夏天的燥热。

对很多南京人而言,1998年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年,没有什么特别。

20年前的南京平凡而又简单,大街小巷充满着人情味儿。20年后的南京人,依旧在这里安居乐业。

1998年过去了,小小很怀念它。

但生活还在继续,且行且珍惜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