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关于秦始皇造12金人,除了司马迁和贾谊认为“收天下之兵”外,还有其他传说,例如,有记载,秦始皇曾连夜做噩梦,惊惧不已,有一个道士曾对秦始皇说,只需要造12尊金人,不仅可以辟邪,还可以稳定天下。也就是说,贾谊和司马迁都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要铸造12尊金人,目的就是为了收缴民间的兵器,已达到削弱百姓、便于统治的目的。

秦始皇横扫六国,坐拥四海,统一文字,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实的“始皇帝”,但当天下初定,秦始皇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他的帝王事业传至万代,因此他后来的一系列做法饱受诟病。西汉时期,有一位叫贾谊的书生,才华横溢,却得不到重用,最后以一篇《过秦论》名流清史。此文中对秦始皇有这一段描述: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按照贾谊的意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焚书坑儒”,特别是铸造了12尊金人,目的是:收天下的兵器,以弱天下之民

鲁迅推崇一本古书,颠覆秦朝历史,学者:请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无独有偶,在贾谊之后,司马迁撰写《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写道: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也就是说,贾谊和司马迁都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要铸造12尊金人,目的就是为了收缴民间的兵器,已达到削弱百姓、便于统治的目的。

鲁迅推崇一本古书,颠覆秦朝历史,学者:请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需要说明的是,秦始皇虽然造12金人,但这些金人并不是金的,而是以铜为主,因为战国末年,虽然有铁制兵器,但民间的兵器还是以青铜为主,因此也有12铜人之说。即使这样,要造12金人,一直存在几个疑问:第一,按照时间推算,秦始皇铸造12金人的时候,他所修建的“驰道”“直道”都还没有完成,要想把流落在民间的所有兵器都清缴上来,这个难度非常大,即使要完成,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若真的收尽天下兵器,那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之争,短时间内几百万兵器从何而来?

鲁迅推崇一本古书,颠覆秦朝历史,学者:请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第二,若是把民间所有的兵器都收集出来,这个体量非常庞大。也就意味着,12个金人的体积需要非常庞大。不仅在冶炼铸造过程中存在技术难题,就连造成后的搬运都是问题。

第三,就是12金人的去向问题,如此庞大的金人,最后到底去哪了。如此巨大的物件,史书上为何没有记载?

鲁迅推崇一本古书,颠覆秦朝历史,学者:请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综合以上三个疑点,有一种推测较为合理,那就是,秦始皇造12金人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销毁天下兵器,只是有其他用途。12金人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只是普通的金人而已。其实,关于秦始皇造12金人,除了司马迁和贾谊认为“收天下之兵”外,还有其他传说,例如,有记载,秦始皇曾连夜做噩梦,惊惧不已,有一个道士曾对秦始皇说,只需要造12尊金人,不仅可以辟邪,还可以稳定天下。于是,秦始皇立即下令,铸造金人。因为时间紧急,没有时间开采铜矿,只能将兵器熔掉,来浇铸金人,而这些金人,并不巨大。

鲁迅推崇一本古书,颠覆秦朝历史,学者:请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著名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曾经高度推崇过一本史书,名叫《后汉书》,这本书又名《谢承后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不同,而是一个名叫谢承(三国时期)的人写的,并未纳入二十四史。在两晋时期,曾因为这本书的立场问题,差点被毁。鲁迅历经艰辛,对这本佚书做了辑校,《谢承后汉书》有关于“铜人”的描写:

“始皇之铜人,翁仲其名也。”

鲁迅推崇一本古书,颠覆秦朝历史,学者:请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谢承认为,秦始皇的铜人,是翁仲,鲁迅认为颇有道理。何为“翁仲”呢?翁仲原指祭天时候的神像,在祭祀时林立在两旁,以镇压邪气。后来在宫殿中,也会摆上几个翁仲,十分威仪。经过发展,不仅有铜像,还有石像,更有小型的玉像,有人像,更有动物和瑞兽。按照谢承的意思,秦始皇造铜人,第一是为了辟邪,第二是仿夏禹铸九鼎,为了彰显秦朝威仪,和收缴天下兵器无关

鲁迅推崇一本古书,颠覆秦朝历史,学者:请别再冤枉秦始皇了

其实,秦始皇“焚书坑儒”,也只是杀掉一些术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残暴。而谢承对12金人的描述,或许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有学者沿用鲁迅的观点认为:不要再冤枉秦始皇了,秦始皇作为“始皇帝”,远没有那么残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