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播放的一部历史大剧《走西口》打开了人们对历史上著名的第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走西口”的真正了解。狭义上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

而位于山西的杀虎口,也称西口,是山西人关于历史事件“走西口”的一个重要记忆地点。杀虎口位于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界处,两侧高山对峙,地势险峻,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杀虎口建于明朝,古称参合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土筑,万历二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一座,名平集堡。该堡长、宽、高、厚与旧堡相同,两堡之间又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历史上的杀虎口作为军事要塞,一直战火不断。特别是在嘉靖三十六年的一场战争中,守军左右无援,孤军奋战,战争时长长达8个月。这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一场战争,自此战争之后,重新加固和修缮了杀虎口关城以及杀虎口一带的长城,极大的提高了杀虎口的军事防御能力。

一直到2000年前后,杀虎口景区开始发生了变化,当时国内掀起了一股“晋商文化”热潮,杀虎口作为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同时也是晋商走西口的关键站点,吸引了大量闻名而来的游客。这股旅游热潮带动了杀虎口的景区开发,如今的杀虎口长城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壮观。很多当地人表示,如今再去杀虎口,已经难见昔日杀虎口的旧址遗风,原来城门高门窄道的设计被推翻重修,已经完全看不出当时的本来样貌。

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历史原貌遭破坏,已经成为众多人对杀虎口现状的最大惋惜之处。杀虎口所处的右玉在数十年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全县森林覆盖率不足0.3%,后来经过几代人植树造林,才有了如今右玉的绿色景观。这件事情影响着右玉县的旅游发展思路,自2000年开始,时任县长提出生态旅游,将杀虎口作为了旅游开发的切入口。

这一计划却在之后的景区开发过程中由于右玉的财政情况实行艰难。开发进程缓慢,既破坏了杀虎口原先的古城面貌,又无法立即修建好功能完备的新的杀虎口旅游景区。关于接下来杀虎口景区的旅游开发,也是意见不一,有人主张做大做强,有人在乎文物保护,所以杀虎口这个地方到底是新城还是旧城,如今也是无从分辨了,大家各有看法,也各有遗憾。

在距杀虎口不远的右玉县杨千河乡,是明长城进入右玉后的第三十二个锋台。这段长城因雄腾山岭之上,山路崎岖,人烟稀少,保存较为完整。

在杀虎口景区游客逐渐稀少的时候,三十二长城却忽然热闹起来。相比杀虎口新修的宽阔整齐,充满现代化的景区建筑,人们更喜欢到三十二长城处看原汁原味 的古长城。想必相比现代化的建设,人们还是更喜欢在杀虎口处看充满历史韵味,哪怕被历史摧残有些破败的古城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