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记记录其此行前后一个月间的行程和日常生活,颇多记录其与业师柳诒徵及其他赴会的文化图书界同仁的相遇及交谈内容,从学界杂闻、文化界时议到军政界时局讨论,不仅展现了陈训慈的交游、见闻和所思所悟,更是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在战火硝烟中对待民族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关切之心,和他个人在国务、公职、家事间的一系列态度看法。1937年,日寇战火蔓延中国,为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浙江省图书馆馆藏各善本古籍,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奔走于因避战火而南迁永康的浙江省府与迁至方岩的各省厅之间。

1937年,日寇战火蔓延中国,为保存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浙江省图书馆馆藏各善本古籍,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奔走于因避战火而南迁永康的浙江省府与迁至方岩的各省厅之间。

陈训慈就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在大学路馆舍前与全体职员合影(1932.3.25),前排中间为陈训慈

《运书日记》记载其自1938年1月1日至1938年2月28日两个月间为搬运保存馆藏善本图书的所作所为和所遇所感,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文化的珍爱,读来令人动容。

《胶海逭暑日记》乃陈训慈于1936年7、8月间北上青岛,出席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并避暑胶海的日记。日记记录其此行前后一个月间的行程和日常生活,颇多记录其与业师柳诒徵及其他赴会的文化图书界同仁的相遇及交谈内容,从学界杂闻、文化界时议到军政界时局讨论,不仅展现了陈训慈的交游、见闻和所思所悟,更是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在战火硝烟中对待民族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关切之心,和他个人在国务、公职、家事间的一系列态度看法。

陈训慈《运书日记》《胶海逭暑日记》两册日记手稿,为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先生所藏,《运书日记》为周先生亲自点校整理而成,《胶海逭暑日记》亦为周先生亲自审订,是研究近代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丁丑日记》第五册 原稿封面及内文

《胶海逭暑日记》 原稿封面及内文

点击书影进入当当购买↑

《运书日记(附〈胶海逭暑日记〉)》

陈训慈 著 周振鹤 周旸谷 整理

32开 精装

9787101133158

42.00元

编辑推荐

精神砥砺,家国情怀。日记记录了在战火与侵略军铁蹄日迫的氛围下,近代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体现了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生死劫难时,为保护珍稀古籍不遗余力的果敢和坚韧,展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浓烈的家国情怀。

稀见资料,可研可读。日记记录了作者与当时文化、教育、学术界名宿的颇多往来,也记录了不少与友人对时局和文化、教育举措的议论和闲谈,令读者可以从时人看时人、时人看时事的角度去了解那段历史。

周振鹤教授藏书并亲自校点,珍稀文献首次与读者见面。

作者简介

陈训慈(1901—1991,字叔琼,浙江宁波人。著名的爱国人士,史学家和图书馆事业家。1920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柳诒徵门人;1923年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2—1941年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1938—1940年间兼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七七事变后,联络浙江大学、浙江博物馆等,创办《抗敌导报》,呼吁抗日;抗日战争中,为保护浙图藏书,组织主持抢运馆藏《四库全书》及古籍善本,避至富阳、龙泉,又组织抢运宁波天一阁9000多册藏书到浙南,为在战火中保存国家的珍稀古籍不遗余力。1945年任考试院考选委员,兼“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后,历任第一至六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顾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顾问,浙江省地方志学会顾问等职。

周振鹤,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古籍规划整理出版领导小组成员。治历史地理学。创立政区地理概念,将行政区划史研究深化至断代的变迁,并进行政治地理学理论研究。创新文化地理研究,开创历史语言地理与宗教地理研究,并倡立文化语言学概念,提倡语言接触研究方向。主要论著有《西汉政区地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方言与中国文化》(合著)等十余种,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正在主编十三卷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曾多次获全国及省部级各种学术奖项。曾先后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爱尔兰根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东洋文库,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学任教任职。

目 录

陈训慈《运书日记》(代前言)

运书日记(1938年1月1日~1938年2月28日)

丁丑日记 第五册 1938年1月1日~1938年1月30日

1937年12月底,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浙江图书馆馆藏善本书共计230余箱由富阳装大船转运,但因水势被阻滞桐庐不能行,后急调浙江大学卡车协助,分运三天抵建德之绪塘。然绪塘地形难避战火,急需搬迁图书至内地。时因战事,浙江省府已迁永康,各厅迁方岩,陈训慈为搬运图书之方案及车辆、资金诸事乘舟至永康,奔走其间。

运书日记 戊寅日记之一 1938年1月31日~1938年2月28日

按照陈训慈与浙江省教育厅协商之运书方案,建德存《四库》及善本改装小船后于1月30日运抵金华,由此再走陆路运龙泉。前陈训慈为安全计,数次呈请迁《四库》于内地。现因南京盋山藏书尽为沦陷,且故宫文渊阁《四库全书》命运堪忧,故教育部主文澜阁《四库全书》迁黔,而浙江省府则不以为然,存置不议。陈训慈奔劳其间,为保《四库》之周全费尽心力。

《运书日记》前事补叙

本文乃浙江大学徐永明教授将陈训慈生前捐赠给浙江图书馆之《陈训慈日记》中关于搬运《四库全书》内容的整理辑录,记述自1937年8月初至1938年12月底间,即《运书日记》记载之前的运书事宜,故收入本书。为避战火,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浙江图书馆馆藏善本书运至富阳暂存,但三个月后,战局突变,亟需将《四库》及善本南迁,然战事日紧,军运日繁,资金日蹙,陈训慈为运书事不得不多方周旋。

胶海逭暑日记(1936年7月16日~1936年8月16日)

1936年7月16日,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北上青岛,出席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并避暑胶海。《胶海逭暑日记》记录其此行前后一个月间的行程和日常生活,展现了他的交游、见闻和所思所悟,体现了一个文化人在战火硝烟中对待民族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关切之心,和他个人在国务、公职、家事间的一系列态度和看法。

章节试读

元旦 星期六 阴历十一月卅日

七年来元旦以今日在客中江上迎岁为最惨淡矣。晨醒甚早,辨明而起。自船头望金华江滩,色沉黄无光。本久阴雨之余,一旦开朗,朝暾出江心,光射舟中,似欣然有生意。自辛亥建国,诞生廿六年矣。客岁受外侮乃最深而最广。愿昨日之阴雨象征昨年之暗淡,今日之晨曦兆今岁之剥极而复,上下共奋,卒得昭苏,应于今日卜之。虽曰难期,敢不默祝。父母沉疴,尚且期复健康,则吾人对祖国尤应不作消极之想,矧军事虽失利,后方潜力无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人力物力,蕴蓄何量,导而扬之,以制敌复国,大人之责,小民亦焉得自外耶?在船头对远山写日记,怅惘中自有新意。

昨夜二时,鸡鸣而醒。自旦又与国家俱增一龄矣。思念往事,感触多端,又回念六年来担任图书馆职务之得失功过,自忏甚多,而此次仓皇迁避,搬书未完,未达安全之地,尤觉未能善其守书之职,忧咎难以自解也。

晚梦五弟,盖死生契阔,黄浦送别为十一年,而弟之客死亦六年有半矣。自弟之死,吾无与语肝胆而解宿疑者。梦中为弟改文,题乃“记某公名论”。弟写“崇尚淡泊”一语,余为改“雅尚恬淡”。其实弟出国前,文字已胜于吾,吾无以进,然切磋文字,砥砺德行,乃至互诉疾苦,今乃无有如弟者。有兄许国,不易常聚,两姐各萦生事,别离时多。三弟一妹,应有互助之道,■(竟?)稀顾我之心,思弟思弟,何日其已!时乎时乎,思与俱深矣!

今日舟行约五十里而弱,晚停泊范村。沿途江流夹山,水深滩多,往往石岩耸起,水流湍急,山峦重叠,若至绝境,而转眼之间,水流又平,山暗树明,又见一村,山色如勾甬,而奇在重叠绵亘。于此始念六年来在杭有极便利之公路而不知抽时旅行浙江佳山水,乃乘今日避难而始领略一二也。午后偕文莱行岸上里许,助舟人拉纤,拔畦中萝卜(是亦突来之窃行也,应戒),盖元旦不见国徽,不敢不践国壤以作我爱家邦之念耳。既停范村,时约五时,乃即滩上席地而食萝卜青菜,味之甚甘,天已昏矣。又相偕在坡上寻小径至村舍,叩扉入一杜姓家市鸡卵,每个仅四十八文。民人絮絮问,陷省之敌人杀人放火否?慰其人山深可勿避也。上江乡人质朴而勤农牧,其家有鸡鹅,畜小猪二十头,惟战事作,火腿无销,商人不腌制,猪肉价贱每元多至十斤,虽曰山民,生计亦骤受战事之祸矣。

舟中阅《启示录》之四骑士。晚又阅一本邵力行之《日本虚实》,材杂文芜,著者俗人,然不可谓非有心人也。八时入睡。

七月十八日 星期六 过济南未停留晚抵青岛

今晨六时廿分,车抵晋南(整理者按,原文如此,照录)。昨过徐州曾下车买《北平报》,平报登协会宣言,本由浙馆陈某撰,陈以覆车受创,或不能到会,将由袁同礼自撰。此一小事,竟亦见报,亲友多如前知或以为警也。沿途风光江北与江南大异,而淮北与淮北(整理者按,原稿此处为“淮北”,疑当为“淮南”。)又殊。济南颇热闹,但街市不整,以会期在即,不留,即转站。改乘胶济路车东行。

原胶济铁路济南站

车中遇自平津南下之会员若干人,又遇南京来已留济一天者数人。前在建设厅之徐君孟飞祀同,就有现供职铁道部,亦同车。徐君为谈京中所闻之时局内幕。谓京中初时主战者甚多,仁湖几为包围,而已定方针,后以韩、宋表示及各种原因,又值粤方内裂,始挽战劫云。

胶济路沿线林木甚多,各站又多花木,此中德人昔年经营之成绩。沿线农民多勤,耕种方法似亦优于江北,几无废地,然鲁西及南当不如是富庶者,临淄站有淄砚出售,各站售酱小鸡,每个仅二角,亦以见生活价之较低也。

车中侯葆三先生最健谈,论孔子出妻问题,谓孔子廿一岁结婚,廿五岁出仕,此后脾气遂大,常与夫人反目,故遂异居但亦不别婚。惟子贡尤拳拳,师故庐墓之余,尤追摹遗容,以楷木刻孔子及师母像,今存衢州者是也。多牵强傅会,然亦可寻味。

陈仲謇先生赣州人,自谓光绪二十八年离赣州,以后惟返南昌,迄未返乡。北京政府时代,渠曾任教育部次长,今在京为行政院参议及经委会专员当出门人,故旧之助力。陈公甚健谈,据云北京政府时代,教部职员,今留部者仅科长一人、科员二人云。

马叔平先生近长故宫博物院,前日自平南下,为参与中国博物馆协会,亦以今日早车由济登车。马先生虽甬籍,余未尝前识,今日以聿茂介而识之,遂邀午餐于车中,下午往其室一叙,以子弟辈相视,坦率如素相识,于中央研究院之无理,与傅孟真、罗志希之狭隘,慨乎言之。

马衡先生

当二十一年一·二八之役后,北平情势甚殆,故宫曾有一部分古物南迁,去岁华北情形又极险恶,北平图书馆之善本多有寄存于银行者,出租息甚大。馆长袁守和氏遂以筹设上海分馆为名,将善本陆续迁上海亚尔培路之明复图书馆。今见叔平先生,因叩以故宫存放古物尤多,将南迁否。渠谓华北当局力主不迁,一部分观察者,以为日人宝爱东方古物,即动兵,度亦不以损毁为快也。又问,闻冀察政委会将于故宫与图书馆皆派监理事。渠答本已决定,后一再梳解得罢,期间刘哲颇有调护之功云冀察政委会人才甚少,马言刘氏尚算清明,报载将重起。王叔鲁果来,将分宋哲元之几分权力也。叔平先生又以故宫古物正计划分类中前失窃事率三日即破,并谓对汪院长辞而不获,有如甬谚所谓“湿手遭米粉”云。

北平前大(整理者按,此字原稿为“大”,当为“内”字之讹)阁大库之旧档,前已将落于人,叔平先生及友人言之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皆以费绌不果收,后介绍而归中央研究院,今报告一字未及此。又傅孟真作《东北史纲》,友人缪赞虞兄为文驳之甚严,傅心衔之,因函罗志希请必去赞虞,且荐谢刚主为代,后以各方反对而仍保留赞虞,此中经过甚为复杂,谢君具道之于叔平先生。

向晚六时四十分车抵青岛,自二时后即感风凉,此后愈东行愈凉快,可见海滨夏日之宜人也。袁守和先生至站来接,协会亦来一二职员。袁先生前以宣言相托,今谓拟不用,而将在青某报出特刊三天。

七时与柳师、豪楚、葆三先生,京、鄂、湘来一行二十余人,同投宿山东大学,八时余方膳。

初到青岛,即觉路街树木之多与住屋之美,为青岛市街之特殊风光。与豪楚踱出校门至中山路购物,十一时许归。购物时见日货及类乎走私之货物累累,又商店中据云多甬人。闻人言日本人现住青岛者尚一万五千云青岛市居民卅万,乡区约廿万。

20世纪初的青岛中山路

(边栏文字)

谈文渊阁四库书自商务影印事,由中央图书馆洽办,故蒋慰堂氏颇有欲实之中央图书馆之心;叔平先生于此,谓何不可保之朝天宫分院;余以为中央图书馆既建,则此部书似宜归之,何分畛域之有。

故宫现定经常费三十六万元,南京建朝天宫分院费四十六万元,将置放自伦敦运回之古物,为此费未全拨,下年度将增费廿万元云。

现有职员百廿人,警卫约二百人连勤工约五百人云。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