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五缘院区手术室的等候区,便来到了这家医院安静、神秘的地方——手术室。

手术室自动门的背后,是另一个世界——井然有序的繁忙,藏于安静之下。作为后勤保障、“穿针引线”的手术室护士,是衔接手术室运转、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轴承,推着工作向前走。

说起白衣天使,大家常第一时间想到医生,但今天,正值“5·12护士节”,我们想把目光聚焦医生背后的这群可爱的人——护士。

正因为有他们,才使得医生的工作有效开展。他们的付出,总被人“习以为常”地接受,背后却有着难以言喻的辛酸。

特写1:细致

每天,负责院感的护士长林娜及其团队,是较早一批抵达手术室的。她们“播种”,在上百个培养皿中监测可疑菌的蛛丝马迹。

别小看这项工作,这是保证手术室卫生安全、防控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就连手术室里的空气,都要经过她们的层层筛查才算“合格”。

手术室里,护士万久维和她所在的团队,是负责区域内的资产管理。大到价值上千万的设备,小到不足发丝粗的缝线,都是业务范畴。

做手术室的资产管理,都会患上“强迫症”,万久维也不例外。所有物品摆放,严格遵循贴在墙上的规范;甚至连拆解包装,也有特定的角度。

耗材区里,货架上齐整地摆放着各类耗材,并贴着标签,标注着开封日期及保质期。每月,万久维和同事们都要进行一次大清点,为这些物品更新标签;每天,她们都会特别留心调整耗材位置,把早些时候开封的耗材,放到更易取得的区域。

特写2:用心

8:30,手术间迎来了当天的第一位患者。

“阿姨,会紧张是正常的,我以前补牙的时候也会紧张。但是别担心,不痛的,几分钟就好了。”

一个工作日下来,林巧真护士长足不出“室”,也能在“微信运动”里攒下一万多步的步数。单日超过7小时的站立,在她小腿上留下静脉曲张的“烙印”。

她带领的团队,是手术室里负责与医生配和完成手术的小组。最多的一次,五缘院区一天安排了120余台的手术——“那天中午谁也没休息,连轴转。”

一台手术的顺利与否,和医生、护士的默契度分不开。这里的默契,是靠护士们的细致记录和日夜研习堆砌起来的。

手术室里,护士不仅得熟记数百种手术器械名、药品名、耗材名,还要记下每位医生的手术喜好,并据此做好术前准备。为此,手术室有那么一本“借阅率”最高的手册,专门记载不同医生的手术习惯。

这本护士门用心整理出来的手册,记录着医生们的手术习惯和协助要领,每隔一阵子就要根据情况更新

特写3:精良

麻醉的诱导、维持、苏醒三个阶段,麻醉护士要一直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并在麻醉医师的指挥下,作为“副手”协助开展麻醉工作,保障病人安全。

11:15,麻醉复苏室里,过去的半小时,谢海航盯着心电、血压监护仪,边轻声安抚一名从全身麻醉中醒来的三岁幼童。

护士协助医生对小患者进行麻醉护理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麻醉护士要一刻不离地监护着小患者,记录他麻醉后的恢复情况

谢海航有个外号,叫“谢一针”。针头一上谢海航的手,就如上了导航,一扎一个准。胳膊只有两根手指粗的早产儿,对谢海航来说也不在话下。

护士团队里有着授人以渔的传统。谢海航也不例外——在她的引领下,麻醉护理团队圆满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麻醉监护工作。

特写4:专注

付培燕护士长所在小组,是手术室护理团队中的“尖刀”队伍。她们都是业务骨干,所负责领域有着时下眼科界现代化技术。

13:00,结束了上一台手术,付培燕翻阅起“医生特殊习惯手册”,把新进的设备特性以及医生使用偏好记了上去。

根据“医生特殊习惯手册”,准备手术器械

眼科技术日新月异,医生要用新技术为求医者带来福音,同样的,护士也要跟着不断学习。

术中OCT显微导航仪、3D手术系统,这些新设备的引进,让付培燕和小组同事们,接受新的挑战——专注于工作,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等她做完记录并完成一段新技术学习,时间已不知不觉跳到了13:40。她捧起一旁已经凉得有些发蔫的饭菜,开始了午餐。

几乎每一顿正餐,付培燕都是在手术室里解决的。饭点,总不在点上。

四个侧面特写,代表着的不仅是护士个人,更是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整个护士群体的日常写照。

半年到八个月,是一名护士从入职到能独立工作所需花费的时间。而真正在实操岗位上,没有一位护士是脱离学习的——精益求精,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护士要有慎独精神。”林巧真护士长总结,“你的一个小举动,或许就关乎一个人的一生,再小心也不为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