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这么孝顺的曾参,为什么有一次孝顺父亲,却惹得老师孔子大发脾气呢。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曾子说∶“以前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您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他老人家就特别注重孝道,“孝”在《论语》出现了17次。

正是孔子的这番教化,孔子的学生里面出现了很多大孝子,像曾参、仲由,闵损等等。尤其是曾参,更是以孝著称。

可是这么孝顺的曾参,为什么有一次孝顺父亲,却惹得老师孔子大发脾气呢?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原文见附录):有一天,曾参和父亲一起去地里干活。曾参在锄草的时候,不小心把瓜苗给锄掉了。曾参的父亲是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人,看到儿子把瓜苗给锄了,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不由分说,直接用锄头砸向曾参。

而曾参十分孝顺,从来不违背父亲。于是也不跑,站在那里等着父亲来打。这父亲暴脾气上来,下手也够狠的,直接把曾参打晕了。父亲打完以后,这心也够大的,竟然不管不顾,自己回家了。

而曾参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好在没事,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不然,历史上又少了一位圣人。曾参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来到父亲面前问安:“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是我的错。您为教导我而用力打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确认父亲一切安好以后,曾参回到房中,边弹琴边唱歌。目的就是为了让父亲听见,知道他的身体无恙,好让父亲安心。

能做到这样,这简直就是天下第一孝子。可是,这件事传到孔子的耳边。孔子却十分的生气,并告诉门下的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来进来,我不想见他。”

按理说,孔子也一直教导学生们孝道。既然有学生能做到这么孝顺,这完全可以当典型来树立。即使不拿来表扬,也没必要生这么大气。这不光是我们不理解,连曾参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曾参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想去当面请教老师。但是老师又不见自己,于是曾参就托人请教老师。老师孔子说:“你没听说过吗?古时有个大孝子叫舜。舜在侍奉父亲的时候,父亲使唤他,他总在父亲的身边;但是父亲要杀他,他却早就跑得没影儿了。如果是父亲轻轻责罚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如果是父亲要他的命的话,他早就跑了。因此他的父亲没有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没有失去为人之子的孝心。”

“而曾参是怎么侍奉父亲的,站在那里傻傻的等着被父亲暴打。父亲就是打死他,朝死里打也不躲避。万一真的被父亲打死了,一来父亲因为杀人要坐牢,二来也让父亲留下杀子的恶名,三来也会让父亲因为失手打死儿子而悔恨不已。这叫孝顺吗?”

曾参听说了这些话后,说:“我的罪过很大啊!”于是登门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所以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这种愚孝行为。而且《孝经》有这样的记载: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曾子说∶“以前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您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

孔子说∶“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你看,孔子都明确表示了什么是孝顺。这曾子还是不开窍,你说老师能不生气吗?

附录: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晳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