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咸平二年冬,辽军袭扰北宋边境爆发河北之战,当时驻防此地的些许宋兵可谓人人自危,不过此时的杨延昭毫不畏惧,他命城中所有壮丁拿好兵器登墙守卫,而且,他叫人将外墙淋湿。但此时辽军已经威胁到了北宋都城,杨延昭进言都部署王超率部直袭辽国,不允。

咸平二年冬天,寒风瑟瑟,冰雪覆盖着辽宋两国的边境。彼时的契丹骑兵们跨过黄河,驰骋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本以为就可如此轻易地攻向汴京的时候,他们遇到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便是被辽国人认为天将下凡的杨六郎——杨延昭。

杨延昭,本命延朗,公元958生于太原,为名将杨业之子。在后世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中,人们更加喜欢称他为杨六郎。这一点,也被后人误传为他是杨业的六子。在雍熙北伐的时候,杨业命他作为先锋进攻应、朔二地。

当年七月,辽军大举反击,宋军的形势急转直下。在陈家谷一役中,因友军放弃救援,杨业力竭被俘最后绝食而死。听闻该消息的宋太宗震怒与惋惜之余,也将杨延昭荫补为崇义副使。不久,他又累迁江、淮南都巡检使、崇仪使、定远军知军,最终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当宋廷给予他如同京官一般的待遇时,他也接过了父辈的旗帜渐渐成长为一名戍边名将。

咸平二年冬,辽军袭扰北宋边境爆发河北之战,当时驻防此地的些许宋兵可谓人人自危,不过此时的杨延昭毫不畏惧,他命城中所有壮丁拿好兵器登墙守卫,而且,他叫人将外墙淋湿。因当时正值寒冬之际,城墙很快就固结起一层冰墙。当辽兵赶到此地想要登城一战时,却发现无法攀爬上墙。没有准备足够给养的辽军尝试一阵子后,便匆匆散去。经此一役,足可见杨延昭身为边关大将的沉着与担当。

按照宋史的记载,当杨延昭于当年冬天回到边境时,撤退不久的契丹军队再次南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契丹军队,杨延昭丝毫不见慌张。他镇静地精兵埋伏在了树木茂盛的羊山西面。当辽军发起进攻后,杨延昭率军从北面发起突袭。他并非想一击凿穿敌军,而是风筝作战,引诱敌军。面对且战且退的宋军,契丹军愤怒的追击,想要杀了杨延昭。

战斗一路转移到了山的西面,此时杨延昭安排的伏兵迅速出击。这一招使对面的契丹军队大惊失色,最终大败,捷报传至朝廷后,杨延昭官加当地的团练使一职,直接掌有一地的军政大权。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进逼澶州,汴京也危在旦夕。当时,宋真宗已经将杨延昭的部下增至1万人。按照计划,边境一带的部队应相互掩护、牵制辽军。但此时辽军已经威胁到了北宋都城,杨延昭进言都部署王超率部直袭辽国,不允。

在澶州城中,宋真宗又再次来到前线督战。在这危难时刻,杨延昭私自率兵越过国界直袭辽国。很快他们便攻破了辽国古城,有效地呼应了澶州的守军。不得已,腹背受敌的辽军同意与宋议和。就这般,双方于次年缔结了"澶渊之盟"。

宋辽缔约之后,杨延昭在边境度过了岁月静好的时光。直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他最终病逝于自己奉献了一生的边关疆场。杨延昭可谓智勇双全,生而为战。在他二十多年的戍边日月中,杨延昭屡屡身先士卒,绝不坐镇后方。

而对于辽国军队来说,他是那道难以逾越的边关长城。契丹人认定他是六郎星(天狼星)下凡,这便是"杨六郎"的由来。而他的三个儿子也被荫补为官,其中就有另一位杨门名将——杨文广。

杨氏一门三代报国,虽不及流传的"杨家将"故事那般悲壮,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抹重彩。回顾中华民族穿越的悠久岁月,杨延昭一门可谓一个缩影,一个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缩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