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心团队将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主动对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需求开展研究,发挥传承汉字文明、传播汉字文化、教育汉字素养、研究汉字学术、集聚汉字资源的综合效益,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打造国家智库型语言文字科研机构,为社会汲取传统文化服务,为学界提供更多新的成果,为郑州大学文学院的一级学科建设和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作出应有贡献。近日,河南省首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落户郑州大学,即将挂牌。

近日,河南省首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落户郑州大学,即将挂牌。这是由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领衔的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努力争取的又一大成绩。

2019年5月10日,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大学共建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郑州大学第五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教育部语信司规划协调处处长王奇主持。

教育部语用司语信司司长田立新讲话

河南省教育厅领导王学进讲话

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讲话

协议签定并揭牌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01

非凡成就

2016年6月,为振兴中国语言文字学科,郑州大学引进了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为配合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一流学科建设,郑州大学于2016年9月设立校级科研平台——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由李运富教授领衔组建。李运富教授先后引进专职研究人员13人,其中特聘教授5人,教授2人,博士4人

中心研究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向稳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截止2019年1月份,中心成员已经申请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项目共12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8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各种书籍16种,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9场次。基于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和广泛影响,中心研究团队获批“201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称号。

0 2

成功之缘

为何汉字文明研究中心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除了辛苦付出、专心研究,更多的,是因为中心研究团队坚持学术研究与学术活动的三个原则,即地方特色、国家高度、国际视野

Tip.1

地方特色坚持地方特色,就是立足河南文化建设需要,重点研究、发掘河南的文字资源。河南是汉字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古文字资源,汉字文明研究大有可为,团队成员已经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骨学大词典”、国家社科基金“绝学”专项“殷墟甲骨文疑难辞例疏证”、国家语委重点项目“甲骨文等古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与功能开发”、国家语委专项重点项目“河南藏甲骨文集成”等。

Tip.2

国家高度。坚持国家高度,即做到研究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直接为国家文化事业建设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李运富教授提出和践行的“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已经成为文字学界的重要理论,引领了全国汉字研究的新趋势。同时,中心研究团队直接参与国家语委组织的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策划与筹备,以国家语委重大委托项目的形式承担“纪念图册”的编撰和电视宣传片剧本的审改工作。

Tip.3

国际视野。坚持国际视野包括三个方面:

(1)关注国外汉字研究,开展汉字传播研究。围绕这一方面,中心成员已经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越南汉字资源整理与相关专题研究”,陆续出版《东亚汉籍与越南古辞书研究》《日本汉字资料研究》《俗字在域外的传播研究》等研究著作。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韩国、越南、德国、日本等国家的7家汉字研究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互相交流讲学,并共同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如2018年10月在郑州举办的“首届跨文化汉字国际研讨会”,韩国《月刊书艺》和日本《美术新闻》等报刊对此都有报道。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中心发起筹建“跨文化汉字研究国际联盟”,目前已经有国内外20多个学术单位参与

(3)在国外或用外文发表学术成果。作为团队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团队成员在在韩国期刊《汉字研究》和《世界汉字通讯》(英文)上发表多篇论文,在国内双语杂志上也发表过多篇英文论文。另外,李运富教授还在韩国和越南出版外文版专著3种。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部级科研平台“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的获批建设,给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心团队将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主动对接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需求开展研究,发挥传承汉字文明、传播汉字文化、教育汉字素养、研究汉字学术、集聚汉字资源的综合效益,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努力打造国家智库型语言文字科研机构,为社会汲取传统文化服务,为学界提供更多新的成果,为郑州大学文学院的一级学科建设和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简介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汉字的故乡,不仅拥有丰富的汉字资源,也有着悠久的汉字研究传统。为了传承中原文化,弘扬汉字文明,郑州大学引进以长江学者李运富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于2016年9月26日正式成立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李运富教授担任中心主任。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

(1)汉字理论与汉字史。主要研究内容:汉字学三平面理论,尤其是三平面之一的“汉字职用学”;汉字发展史,汉字职用演变,语词用字历史等。

(2)古文字与传统文化。主要研究内容:河南境内的甲骨文、金文、简牍、碑刻等古文字材料,及其包含和涉及的历史文化元素等。

(3)汉字传播与域外汉字。主要研究内容:汉字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及世界各国的传播历史、变异现象与使用现状,类汉字,汉字与非汉字比较等。

(4)《说文解字》与汉字教育。主要研究内容:《说文解字》与“说文学”,“六书学”,中小学汉字教学,国际汉字教育等。

理论特色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以“汉字学三平面理论”为研究特色,主张“形体、结构、职用”是汉字的三种基本属性,相应地也是研究汉字的三个基本维度,从这三个维度着眼研究汉字可形成三个平面的学术系统,产生汉字形体学、汉字结构学、汉字职用学三个分支学科,从而构成立体式汉字学新体系。

汉字职用研究是汉字学三平面之一,但长期处于被忽略地位,近年来李运富教授带领的团队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关成果有《汉字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汉字职用研究·理论与应用》《汉字职用研究·使用现象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等。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徽标)

学术刊物

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字学会联合主办学术性季刊《文字》,拟于2018年1月正式出刊。主要发表汉字研究及与汉字相关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汉字理论与汉字史”“古文字与传统文化”“《说文解字》与六书学”“汉字传播与域外汉字”“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疑难字词考释”“汉字规范与汉字教学”“汉字与非汉字比较”等方面的内容。

汉字传播博物馆

汉字传播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形成的文献和文物丰富多样,但至今没有一个集中保藏展示的地方。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拟牵头建立“汉字传播博物馆”,以收藏汉字传播数据和进行相应的汉字传播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同时展示部份珍贵的文献和文物,使之成为资料性、研究性和观赏性融合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该馆除文物储藏室和文献资料室外,观览区拟设置“汉字根源·中原故乡”“汉字传播•民族之旅”“汉字传播•国际之旅”三个展厅,用相关文献和文物的图片、视频、实物等展示汉字传播到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以及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和各种文化现象。博物馆内还将设立“汉字传播研究所”,除本中心在编研究人员外,将陆续聘请有关专家兼职或驻所开展汉字传播专项课题研究。

交流合作

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非常重视兄弟单位之间的学术合作,致力于构建“三个朋友圈”,即大陆朋友圈、港澳台朋友圈、国际朋友圈。朋友圈内开展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研究互助、成果互推、人员互访等合作。已经跟本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或者表达了合作意向的朋友单位有: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域外汉字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汉语文献研究所、韩国庆星大学韩国汉字研究所、越南翰林院汉喃研究院等。

同学们

我们每天都在跟无数的汉字打交道

那么你知道“郑州大学”

这四个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地名“郑”最初借用“奠”字来记录,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像酒器置于祭台之上,表示祭奠之义。后来增加表义构件“邑”,突出其意义与人群聚居的地方有关,后来“邑”变异为“阝”,“鄭”又进一步简化为“郑”。

“州”的甲骨文和西周进行字形像在宽阔的川流中有一块土地之形,表示水中可供居住的高地,也就是小岛。据史料记载,尧时华夏大地曾经历过洪水时期,当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华夏大地淹没在洪水之中,只有高大的山峰能露出水面。大禹治水后,水位下降,逐渐露出越来越多的可供人居住的高地。后来大禹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是传说中的九州,从此,华夏大地又被称为“九州”或“神州”。后来,表示水中高地的字又增加“水”旁作“洲”,目前我们说地球上有七大洲的“洲”仍是水中可供居住的高地的意思。而“州”则主要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现代地名中带“州”字的地名主要来源于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如“郑州”“杭州”“广州”“徐州”。

“大”是形容词,与小相对,甲骨文像人正立而叉开两腿伸张两臂之形。

“学”的意思是学习,金文字形构意很清楚,由四个部分组成:代表动作器官的双手形、代表学习内容的“爻”、表示行为处所的房屋、代表行为主体的子;合在一起表示小孩子双手持爻在室内学习。

小编福利时间又来了!

在评论区评论出

“你与汉字的故事”

我们将抽出前10名热评

送出由郑大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提供的纪念品一份!

快戳评论吧!

zzuweixin

摄影:张基建

编辑: 谢雨桐 江萌 王恒

来源:部分来自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汉字文明,薪火相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