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一所小学里,孙老师在实验课上进行调查,发现班了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称其为“塑料条”,更不知道生产队、台式电脑等看似生活化的东西,老师在讲台上划火柴,甚至有小学生吓的跑出了教室……但是这些事物却经常在考题中出现,是我们常识教育的失败还是孩子的无知?这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当下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发展?

对于课本和考题中出现陈旧的事物,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了解过去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具有年代感的事物了解历史和生活常识。这些事物是历史已经淘汰的,没有太多历史文化价值和象征的含义,并不会给孩子造成学习风险。但另一方面课本和考试出现陈旧的事物,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属于人为增置了学习障碍,达不到为小学生减负的目的,也显示了教育改革缺乏与时共进的特征。

原因:

第一、代际更替。时代的发展产生一些新事物的同时必然会淘汰一些旧事物。这也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若我们还在延续用蜡烛、火柴等事物,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的原地踏步,在高速发展的当前,其实是落后的一种表现。

第二、教育落后。教育的内容设置陈旧,不能与时共进,蜡烛、火柴等事物被新事物所替代,并不在孩子的认知范围内,对成年人来说是常识,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陌生事物,所以教育的内容,要在选取上适当取舍,选取孩子生活中可见的事物,增强与生活的联系,使孩子容易理解,达到减负的目的。

对策:

第一、要合理编排教材,删减和更换过时的内容。教材案例和事物的引用要符合当下的时事发展,多利用孩子们能接触到能触碰到的事物来编制内容,这样更加能够增强孩子们的理解,降低孩子们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乐趣,最终制定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第二、普及常识教育。学校可以增设常识课和实验课,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事物,了解每个事物具有的年代意义和价值。家庭也是常识教育必不可少的场所。家长应言传身教让孩子认识到一些常识事物,了解使用方法,增强生活技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