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年(1913)四月,当时正值中国盐政改革的重要时期。袁世凯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两千五百万英镑,以盐税、关税及冀鲁豫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但事实上只有盐税可作长期担保。当时官商侵吞、地方截留盐税严重,盐务改革如箭在弦。同年六月,在财政次长张弧兼任盐务署长、稽核总所总办之外,英国人丁恩又任总所会办,规定所有盐务收支项目必须总办、会办共同签字方为有效。次年二月,政府公布新章程,在北京设稽核总所,各产盐区设分所,分所也设华人经理、洋人协理各一名,均不再隶属盐务署,而直接隶属财政部,机构(人员、经费)独立,行政、税务两条线。林振翰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赴四川上任。任上,他看到当时洋人会办控制中国盐政,盐税收入源源流入五国银行团金库,忧愤交加,便开始弹精竭虑地钻研盐政。一年多后,写就《川盐纪要》一书,开了中国盐政专著之先河。

民国十一年(1922),林振翰调任宁波稽核支所助理。民国十五年(1926),调运圩支所,代理扬州、松江两分所经理。民国十八年(1929),实授松江经理。不久调川南任职。他在积十多年钻研之功和经历一番思索之后,于四川自流井任内写下《以价廉物美之宗旨达福国利民之目的,为治盐唯一政策议》一文。文章鞭辟入里地指出“划地行盐,专商垄断,税则繁重,吏道太杂”,乃盐政弊病之根源。

同时又阐明改革盐政的根本措施,在于打破产销引界,取消专商垄断,撤除关卡,产区就场征税,一次纳税之后,听凭远销,自由竞争,以繁荣盐业生产。这个“以治本为重”的改革之议在当时财政界产生颇大影响,但却触及垄断盐商、贪官污吏、封建军阀的利益,因而横遭诽谤。林振翰被迫辞职离蜀,改任南京盐务总所秘书。四川民众为之镌刻“福国利民”去思碑,立于自贡山麓,以志思念。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党政府因“国用匮乏”,拟增加盐税,每百斤征五元。讨论议案时,林振翰据理力争,认为重税则百姓不堪重负,而且将导致私盐增多。几经申辩,累计达数千言,最后才减为三元。林振翰潜心盐业研究与著述,二十多年中对全国产盐区(包括海盐、芦盐、井盐、矿盐)进行调查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调川南时,两年即写成《川盐纪要》一书。调浙江著有《浙盐纪要》,调南京著有《淮盐纪要》。此外,还著有《中国盐政辞典》、《中国盐政史》、《全国精盐调查录》等。这些著作被当时盐政人员奉为圭臬,林振翰亦成为闻名于世的盐法专家之一。民国二十一年(1932),林振翰调任福建盐务稽核所经理后,对家乡盐务倍加关注。正当他继续考察盐务和著述《闽盐纪要》、《世界盐务大观》和《中国盐务历史舆地辞典》时,因奔波劳碌,积劳成疾,患脑溢血病逝于福州,时年四十九岁。对他的英年早逝,政界、学界和商界一片痛惜之声。南京、福州都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吊唁活动。

林振翰辞世后,灵柩回归故里,葬于宁德县城北(今宁德蕉城)门外坑里村獭山,墓碑书:“四川盐运使林君蔚文墓”。前侧建有石顶石柱的“先芬亭”,亭内立大碑镌刻陈衍先生撰写的墓表,亭前石柱上刻有对联:生而为英,已矣一抔土!死且不朽,卓哉千古名。林振翰译介世界语及盐政改革研究均卓有建树,其著述百余万言,今仍行世者有《汉译世界语》、《英文正字》、《中国盐政史》、《盐政辞典》、《精盐调查录》、《川盐纪要》、《淮盐纪要》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