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再次明确要以落实“一带两廊”布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两廊”建设,重点抓好硒砂瓜、枸杞等富硒功能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红葱、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今年,我市在扬黄特色产业廊、脱贫富民产业廊全面实施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提升行动和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行动,全力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眼下正值硒砂瓜种植收尾期,环香山地区的大部分硒砂瓜都已种植完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瓜农们在种植前参加了专业技术培训,在田间进行了测土配肥,种植时严格按照要求运用机械设备进行标准化种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2018年,中卫提出了“打造中国塞上硒谷”和构建“一带两廊”发展空间布局,中卫农产品开始在“硒”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其中最直观的变化是我市创建了6万亩富硒硒砂瓜种植基地,富硒硒砂瓜价格比普通硒砂瓜高出两成。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硒砂瓜产业发展可以看出,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加快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的必由之路。

中卫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0.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2%,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05亿元,比上年增长4.4%。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人均达到10236元,比上年增加9.3%。

喜人的成绩出自于新的目标和路径。

2018年,市委四届五次全会首次提出要构建“一带两廊”发展空间布局。其中,扬黄特色产业廊重点发展富硒枸杞、富硒硒砂瓜、富硒苹果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富硒品牌,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脱贫富民产业廊坚持脱贫富民优先、生态保护修复与发展生产并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小茴香、红葱、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2019年,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再次明确要以落实“一带两廊”布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两廊”建设,重点抓好硒砂瓜、枸杞等富硒功能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草畜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红葱、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

目标愈发清晰,脚步愈发坚定。

目前,我市已从传统耕作的农业1.0时代迈入规模化种植的农业2.0时代。在夯实“1+5”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一带两廊”发展空间布局为我市吹响了向功能农业出发的号角。今年,我市在扬黄特色产业廊、脱贫富民产业廊全面实施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提升行动和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行动,全力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今年,我市坚持品质保障与品牌保护并重的原则,稳定硒砂瓜种植面积,建立完善“产业联合体+小产区”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强化宣传、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标准先行、龙头带动、订单销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严格控水控肥、轮茬倒作、标准化生产,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市、县(区)、乡(镇)、村行政监管,经销商、合作社、瓜农市场利益联结,协会行业监管和物联网监控四套体系来实现品质提升。建设4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富硒硒砂瓜示范基地和6个富硒礼品硒砂瓜产业园。

畜牧业方面,着力推广“华润基础母牛银行”、“托管代养”扶贫模式和夏华集团从“养殖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加快推进海原6万头肉牛精深加工厂、贾塘万头高端肉牛繁育场和中宁牛一、兴垦2个万头奶牛场以及沙坡头区夏华高端肉牛场、众鑫源万头奶牛场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宁太阳梁奶牛产业园和夏华集团肉牛产业园。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带两廊”发展空间布局为我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我市正奋力谱写着功能农业的新篇章。(全媒体记者 何昱萱)

稿件来源:中卫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