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村民讲述,碧霞元君小时候就聪慧过人,在修道过程中,受尽苦难,战胜了许多恶魔,并结识了两位志趣相投,心地善良的姐姐,三人分别取名紫霞、配霞、碧霞,共同前往泰山求经问道,途中不幸受到伤病困扰,这时正好来到小屯村(后郭屯村旧称)。由于有一李姓人家今天喜得贵子,按照习俗今晚需要去还娃娃,也没有顾忌白天的告诫,就找了两个亲近的人,先去奶奶庙里烧炷香,把娃娃还回去。

后郭屯村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的西岸,河床在村北不远的地方转头向东北方向流去。村中高、杜两姓是燕王扫北后从山东、山西迁居过来的居民,其建村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临河而居,土地自然肥沃,取水灌溉也方便,这是其宜居的最大优势。但河道弯道处在大水来临之际极易决口是最大的隐患,因此村北这一段属于险工地段,并在解放前多次发生过决口险情。

早年间,由于科技水平欠发达和物资条件的匮乏,对于天灾人们只能祈求上天的庇佑。后郭屯村东头,运河大堤西侧从前就有三座庙宇紧紧相邻,自西向东依次是土地庙、奶奶庙、真武庙。村北还有一座大(dai)王庙供奉着龙王。土地庙现在仍在原处,规模很小了。奶奶庙和真武庙现在分别只剩一座石碑底座遗留在原址附近。

根据村中老人记忆,几座庙宇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奶奶庙,正殿三间,进深二间,坐北朝南,起脊挂瓦,用琉璃瓦剪边镶脊,房脊上有各种瑞兽。庙内有东西厢房各两间,是一座大门口在正中向南的院子。

正殿建设用料很讲究,大梁有一搂(周长五尺)多粗,后来用于修建村小学教室。据说,院中有一石碑,比真武庙石碑(高1.96米、宽0.74米、厚0.21米,现埋藏于村委会院内)还要高一点,现石碑已断为两截,埋藏在原址附近。碑座仍然在原址附近,侧躺在地面上,石材为略带青绿的砂石料,高约0.5米、长约0.8米、宽约0.3米,并雕有花纹,由于岁月悠久已模糊分辨不清是什么图案,碑座上面有约宽十厘米、长四十厘米的长方形凹槽,用于插放固定石碑。至于始建的年代,据真武庙碑记载,真武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1551年,建庙时旁边已有庙,因此奶奶庙应该更早,距今至少500年时间。由于从前信息记录条件的匮乏,许多文化及事件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和宗教来记录和传播,文化断层情况相当严重。因此,这些古代遗存,将成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和传承。

奶奶庙中供奉有三位神仙奶奶,为碧霞元君庙,是一座道教宫殿。奶奶庙,在农耕文化传承中及其普及而重视。碧霞元君是我国北方尤其是中原广大地区普遍信奉的一位女神,她的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中对女仙的尊称。民间的碧霞元君信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其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黄帝玄女战法》中说,黄帝征服蚩尤时曾得到一位女神(玄女)的帮助。华夏始祖黄帝在征战中也借助女神的力量,可见女神信仰的源远流长。元末明初的《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浩咒妙经》是关于碧霞元君的较早记载,其中说:“泰山玉女位正天仙之号册显碧霞之封。掌岳府之神兵,管人间之善恶。”在民间分别演化为“奶奶庙”“娘娘庙”。碧霞元君神祇的演变,以至于后来奶奶庙的地域拓展反应了经济发展对于社会民俗之影响,许多佛道神灵和儒家圣贤走向民间,走近民众,中国神灵体系中众多的自然神不断经历着人格化、社会化的过程。

村民当中对于这座奶奶庙的由来也有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据村民讲述,碧霞元君小时候就聪慧过人,在修道过程中,受尽苦难,战胜了许多恶魔,并结识了两位志趣相投,心地善良的姐姐,三人分别取名紫霞、配霞、碧霞,共同前往泰山求经问道,途中不幸受到伤病困扰,这时正好来到小屯村(后郭屯村旧称)。受到村民的善待,并在一位老奶奶家中修养数日。待身体稍有好转,三妹碧霞急切要前往泰山求道,让两位姐姐继续在此休养,很快就会回来。两位姐姐等候多日不见妹妹回来,心中很是忐忑,此时二姐配霞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于是只身前往泰山寻找。但也是多日没有音讯,于是大姐紫霞立即前往查看情况。她走了不到十日的时间,终于在泰山顶上的一座道观中找到两位妹妹,原来碧霞来到以后,受到仙人点化,学到许多本领和知识,需要非常艰苦的修炼,因此没有及时回去。后来配霞赶到,也加入修炼的行列。此时紫霞也来了,正好三人共同修炼。经过多年严格的锻炼与学习,三人终成正果,得道成仙。因三妹受点化较早本领最大所以所坐居中,二姐随后而来坐在左边,大姐最后受点化就坐在右边,这就是为何元君庙中三妹碧霞元君坐在中间的缘故。她们成仙后,不忘初心,将所学功法技艺,全部用于帮助穷苦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人们行善积德、善恶有报、自节自律等。为答谢小屯村民的救助之恩,三位仙人经常回到村里,为民排忧解难,驱除病魔,调节关系,勘察水患。因沿河有条官道从村东河堤西侧通往南北,此地过往人员较多,就成了元君为大家传道受业的地方,人们为了纪念三位仙君,在此建庙一为纪念,也为方便过路行人和北上船工遮风避雨休息之用。这就是建庙的缘由。

另据村民讲述,传说多年来庙里有一传统习俗--抱娃娃,也就是想要生娃娃的人家,可以有人帮助去这座庙里抱一个放养在庙里的布娃娃。其中有两个前提,其一抱娃娃要在晚上后半夜到庙里摸黑找娃娃,抱到男就是男,抱到女就是女,不能挑拣。其二抱到娃娃后要立即趁着夜色送到需要娃娃人家的大门里面,还不能让人知道自己做的好事。其实送娃娃的都是和要娃娃的本家关系好的,明面儿里不能说穿,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而且感激,并把娃娃好好收藏细心照料。待到家里娃娃降生以后,需要黄昏后午夜前到庙里加倍还娃娃--手工制作的布娃娃。然后在庙前摆酒上供,鸣炮上香以示感谢,这时当时送娃娃的人也要出面共同祝贺。还娃娃是在上半夜,到下半夜就可以来抱娃娃了。

传说,当年碧霞元君手中握有一颗夜明珠,每到夜里会闪闪发光,虽然不是太亮,但让抱娃娃的人也不至于完全摸黑。有一年夏天一个江南蛮子来到村中,在村中逗留几日后,有一天告诉村民,今晚有神仙过境,不管有什么动静大家也不要出来,出来会有灾难。村民信以为真,全部大门紧闭。将至半夜,天气大变,雷声逐渐由远及近,狂风四起,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下大雨,这在夏季也很正常。雷声过后,街上开始出现悉悉索索的声音,有大胆的人从门缝往外偷看,发现很多大大小小的老鳖从门前爬过,从运河方向过来向西边爬去,数量相当庞大。由于白天受到江南蛮子告诫,所以没人敢出来,等到天亮,街上一切正常,就像从来没有老鳖过境一样(其实这可能是一种动物迁徙的自然现象)。但因此事江南蛮子在村民中威信大增,并以神人标榜,村民对其言听计从。半年后,已经入冬,江南蛮子又来到后郭屯村,村民好生款待,言语之中他告诫村民,今晚将有小雪,并有仙人过境,都不许出门。快到黄昏时分,天空果然飘起小雪,村民信以为真,相互转告,闭门不出。入夜之后,雪继续下也没有异常。由于有一李姓人家今天喜得贵子,按照习俗今晚需要去还娃娃,也没有顾忌白天的告诫,就找了两个亲近的人,先去奶奶庙里烧炷香,把娃娃还回去。但到了庙里后发现有些不对,仔细一看果然碧霞元君手中的夜明珠不见了。于是赶紧的告诉村民,并去找寄宿在村中的江南蛮子。这时发现他也不见了,人们顿生疑虑。同时发现雪地上有一条脚印向河堤方向去了,肯定是蛮子的脚印,村民就顺着脚印一直向南追去,一直追到临清,脚印消失在河边不见了。估计江南蛮子已经乘船而去。从此碧霞元君手中的夜明珠再也见不到了。这个故事给人们一个很高的期许,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夜明珠能早日回归。

来源:方志清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