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打倒我们的,让我们更坚强。

那些没有压垮我们的,让我们更勇敢。

——小北《少年的你》

浙江温岭,有一位“神女”。在当地学生群体中,她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流量堪比四五线小明星。

贴吧上有将近80页的人(传)物(奇)介(经)绍(历);QQ空间有上万次的转发;微信、微博关于她的消息时时刻刻都在更新……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她一个杯子300万,年收入有几个亿,男朋友不间断,小学就整过容……

2009年那年,16岁的王晶晶在温岭当地颇有名气的一所中学读高一。那一年,发生在课间的一件事成为她八年噩梦的开端:“我们班两个同学玩闹时打碎了我的水杯,我同桌当时开玩笑说,这个杯子要三百万,你们居然打碎了。”

王晶晶觉得这是同学之间不值一提的一个玩笑,但它却在学校的百度贴吧里,被迅速引燃。

“一个叫王晶晶的女生,自称花了三百万买了个喝水的杯子。”

“既然这么有钱,还穿得这么土?长得像凤姐一样”

“超级装,用一两百块的老年机还说买了300万的杯子”

一句明眼人都知道是开玩笑的话,却成了王晶晶噩梦的开始。最初的调侃,渐渐演变成群嘲。关于“神女”的各色谣言,在学生中广为流传,校园贴吧上甚至盖起了“讨伐”神女的高楼。

在当地的网络世界里,王晶晶成了一个“名人”。议论的不仅是本校的同学,还有周边学校的学生。

一个上午的课间,一众学生拥到她所在的班级,围观他们口中的神女。

“教室门口、窗口都是人。我就趴在桌子上,把头埋起来,不想让人看到我的脸。”事隔多年,王晶晶依然记得当时的内心,“极度害怕,整个人是木的,假装听不到那些吵闹的声音。”

网络上的霸凌蔓延到生活中。

“一个学姐在放学路上拦住我,问我是不是王晶晶,然后打了我二十多个耳光。”在王晶晶的错愕中,打人者自称“替天行道”扬长而去。

父母却对她说:“成绩好就行,其他不重要”“跟同学要和睦相处,如果同学不喜欢你,你该找找自身原因”等不疼不痒的片儿汤话。

她感觉自己身处孤岛。

“在学校,吃饭、从宿舍到教室上下课都是我一人。”曾经和她走得近的同学一个个开始疏远,“她们说我太出名了。”

在这场不需要本钱的狂欢里,人们擅自给王晶晶定下了“白富美”的人设:

“我们家就一般家庭,我舅舅还挺厉害的,做企业的”,被夸大成了“年收入几个亿”;

“我小学就开始戴牙套了”,被曲解成了“小学开始整容”;

“我又不缺男朋友,不会暗恋他的”,被定义成了“男朋友不间断”。

王晶晶有心想解释,但是每多说一句,都会被他人断章取义,造谣中伤,最后越描越黑。

有人造谣,有人吹捧,就有人挖坟。

把她立成一个靶子后,人们开始质疑,一把把飞刀带着务必撕下她一层血肉的目的,射向她:

“年入几个亿,穿的衣服却那么廉价,还在用黑白屏诺基亚。”

“什么别人摔碎她的水杯,明明是她故意的,她暗恋那个男生”

没有人关心王晶晶的真实情况,所有的解释都被刻意曲解,大家把往她伤口撒盐,当成是课余调味品,朋友聚会的谈资。

所有人都可以对她指指点点,所有人都可以嘲讽她,所有人都可以打她。

15岁的她,世界是黑色的,在外界的围追堵截下,她患上了抑郁症,还一度自杀,未遂。高二那年,她选择休学。

休学半年后的王晶晶,重返高复班,于2012年考上一所大专,读了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她也别无选择。

之后的几年,状况越来越严重,在上了大学以后,依然逃不脱“神女”的命运,有人将她曾经那些污蔑搬到她大学的贴吧上,让她新环境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人每天在学校里偷拍她的照片,直播给那群人看。

“应该是和我在同一所学校里读书的校友。”王晶晶不知道是谁在偷拍,“感觉有人盯着你,却不知道是谁,那种感觉很恐怖。”

哪怕她改了名字搬了家,无聊的人却还是没打算放过她。

有人公布了她的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她的淘宝店、微博账号下面,涌进了很多污言秽语,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她被猫抓伤的照片,被恶心的人配上了“500块,包夜,不用套”的文字。

无论在哪里,都会遭遇到有人对她的扒皮,拿出“神女”说事,称这是她的黑历史。

王晶晶形容那八年的感觉:被所有人讨厌。

这种在全民认定“你有罪”的情况下,站在远处偷摸指点笑话,没上前来欺辱的,都能称得上是好人。

生活中,那些同情她、替他辩解的同学、校友,在网络上被攻击者们称为神族。那些人无一例外的,都跟她一样遭到了众人的排挤。

久而久之,没有人敢再靠近王晶晶,更没人为她伸冤了。

而那些造谣者,没有为此感到任何悲伤和内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便是自杀也不过是一场博取同情的作秀罢了。

“都自杀过多少次了,太老套了吧。”

后来,她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这些人还是不放过她。

因为曾经的经历,她害怕与人接触,所以不敢从事正常工作,为了生存开了家网店,可曾经那群人莫名其妙来网店骂她,说她是在卖假货。

“2015年左右,我关掉了淘宝店。因为被攻击,影响到生意。”王晶晶说,那是她人生的第二次低谷,“一年多的时间,我就每天躺在床上,不想动,什么也不做,心里想,我就这样好了,这样躲起来就不会被人说了。”

甚至还有群人,一直在她的微博上攻击她的老公和孩子。

韩剧《匹诺曹》里有一句台词:

“当一条狗叫起来时,整个村庄的狗都会跟着叫起来,不会去管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大概是谣言散播最为形象的解释了。

最终,24岁这一年,王晶晶决定反击。她起诉了当年在中学贴吧里对她多次进行荡妇羞辱的吧主,也是她的校友,蒋某。最后蒋某被拘役三个月。

她胜利了。

校园暴力到底有多可怕呢?

可怕到可以在一瞬间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2018年11月19日,巴中市巴州城区某中学,一名高三男生在女生宿舍将一名同班女学生捅伤致死。(摘自:新京报)

2018年12月14日,宁县和盛镇杨庄小学,两名男生和婷婷发生争执,厮打过程中,将其裤子脱掉,拿起教室的笤帚在婷婷身上乱戳乱打。(摘自:人民日报)

4月23日,甘肃陇西县渭河中学一学生被其他五名学生从教室拖到厕所,殴打致重伤,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摘自:新民晚报)

……

前段时间马伊俐也曾在微博上转发的一个报道,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其实,孩子是纯粹的,他们善得纯粹,自然也恶得纯粹。

成年人的恶,大多是有动机的。而小孩子的恶,通常就是单纯想使坏而已。

不为啥,就是好玩。

欺负别人的理由很简单:他是个侏儒、她长得又胖又丑、他在老师面前的样子真恶心、她喜欢打小报告、他爸妈离婚了、她穿的裙子太显眼、他成绩比我好、她看起来真笨、他跑步又慢又可笑、她一天到晚总生病……

韩国首尔东大门区海星女子高中女生头戴白色面具,呼吁“不再对校园暴力冷漠旁观。”

看这个人不顺眼,就要欺负他。

可是,纯粹的恶,不是有底线的恶,它的破坏力难以想象。

2006年北京,一个下夜班的妇女,只是在一处拆迁工地躲雨,却遇上了几个不良少年,他们以“找乐”的名义,将其残忍虐杀。

这名女士还有一个年幼的孩子,法庭上她的姐姐几乎哭晕过去。而几名少年,没有一丝后悔的意思。因为年龄太小,没人死刑。

更加令人发指的是,其中一对兄弟的父亲,还对记者说出了如许多父母一样的话:

他们只是孩子……

恶不分年纪,恶就是恶。而有些人的恶,就是这么匪夷所思。

但最让人绝望的是,这些加害者并不视其为恶——这才是真正的恶。

正如东野圭吾在《恶意》中写的那样: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像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

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担当。

父母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不能任人欺负。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那些孤僻、软弱、不合群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面对校园欺凌,家长一定重视起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求学校加强安保措施。

作为父母的,要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让孩子自身有暴力倾向,这才是杜绝校园欺凌的源头。

当校园不再是法外之地,年少从来不是霸凌的借口,未成年也不再是犯罪的保护伞。

学校、老师、家长、法律,监管、教育、惩罚,一样都不少。

或许未来,校园,才能叫校园,学生,才能叫学生。一切才都能够更“干净”一点。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