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宜君县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他30年如一日,在乡村推广农业技术,为富民绞尽脑汁,潜心钻研业务,爱岗敬业,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汗水融入了厚重的黄土地,他常年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和旱作农业科技推广,创新春玉米地膜栽培七项集成技术和五化推广模式,走遍了宜君县的117个行政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玉米专家。2014年—2018年杨邦民连续5年负责实施国家农业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在项目实施中,负责技术创新和新品种示范推广,从技术方案制定到项目实施,杨邦民风里来、雨里去,始终奔波在基层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先后累计实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产示范片32万亩,平均亩产达860.8公斤,较项目实施前亩均增产360公斤,累计增产玉米11.52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84亿元。

杨邦民,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陕西宜君县人,中共党员,1988年8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现任宜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宜君县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他30年如一日,在乡村推广农业技术,为富民绞尽脑汁,潜心钻研业务,爱岗敬业,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汗水融入了厚重的黄土地,他常年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和旱作农业科技推广,创新春玉米地膜栽培七项集成技术和五化推广模式,走遍了宜君县的117个行政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玉米专家。

科技创新促增收

2014年—2018年杨邦民连续5年负责实施国家农业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在项目实施中,负责技术创新和新品种示范推广,从技术方案制定到项目实施,杨邦民风里来、雨里去,始终奔波在基层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先后累计实施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高产示范片32万亩,平均亩产达860.8公斤,较项目实施前亩均增产360公斤,累计增产玉米11.52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84亿元。累计推广优质玉米150万亩,推动粮食增产3亿斤,仅玉米产业一项促进群众增收2.4亿元。带动全县推广优质玉米150万亩,增产粮食3亿斤,增收2.4亿元。2012年他包抓的万亩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876公斤,刷新了陕西旱地万亩玉米高产记录,2014年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069.1公斤,刷新了陕西省旱地春玉米百亩高产记录。宜君县地膜玉米七项集成技术荣获“铜川市科技推广二等奖”,他个人先后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3篇。“宜君玉米”也成为全省首个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粮食作物。

打造观光农业新典型

杨邦民不仅是一个玉米专家,还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多年来,他跑遍了宜君的山山峁峁,用镜头记录了旱作梯田的壮丽景观。为了深入挖掘旱作梯田文化遗产,推动三产融合,杨邦民与推广团队一起思考,根据当地自然、科技、文化资源,把地膜玉米七项集成技术及旱作梯田景观用挂历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群众农民从挂历中学到新技术,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发现旱作梯田的美,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助脱贫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2014年以来,杨邦民坚持推广中药材产业,助推产业脱贫。五年来,他建立千亩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培养百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户28户,全县种药材面积达到3万亩,实现产值800万元。为了建立本县的中药材育苗基地,他与宜君县本草堂合作,在五里镇白河村育党参苗800亩,为当地农民提供党参苗2400万株,该基地成功申报了陕西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宜君县棋盘镇国彪家庭农场在发展北柴胡期间,他为该农场进行技术培训,亲自田间指导,北柴胡面积达到1200亩,创新了家庭农场+贫困户的中药材发展模式,每亩收入3600元,助推了产业脱贫。他坚持技术创新,通过观察分析,创新了宜君县黄芩仿野生栽培技术和丹参与油葵立体套作模式,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宜君山岔川早在50年代种植水稻,随着时间推移,农民认为水稻种植麻烦,2015年水稻种植几乎为零。为了抢救恢复山岔有机水稻,杨邦民同志亲自到山岔高村调查研究,引进了辽粳371,创新了水稻卷秧育苗方法,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2017年以来,高村水稻健康发展,平均亩产精米600斤,每斤20元,每亩收入12000元。高村书记陈家齐高兴地说:“宜君县也有小江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是我们村今后的发展方略,多亏了杨邦民给我们技术指导!”

开设田间课堂传授技术

他深入农技推广一线,坚持技术培训,开设田间课堂,让农民学会七项集成技术和五化推广模式。为了加快新技术推广,他常年在生产一线给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每年下乡技术指导均在150多天,创新了技术培训方法,由传统的讲授到试验示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技术简单化,让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农民也喜欢听他讲课。五年来,共组织技术培训1865场次,参训农民7万人次,种植玉米的农户都认识他,示范田他都知道是谁家的,每一个示范村的干部他都熟悉,他的手机也成为农民技术咨询的热线。

农技推广路上不停步

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路上,杨邦民总是这样说“昨天是终点,今天永远是起点”。如今,年过52岁的杨邦民依然坚守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仍在探索着宜君旱地玉米持续增产的新途径,在绿色大地上抒写着一个农业人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农之梦。

来  源:县农业农村局

本期编辑:杨 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