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我們大致可以分爲兩類,即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質行星(類地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行星(類木行星)。

當然,行星的分類比這要細緻的多,從小到大可分爲矮行星,巖質行星,氣態冰巨星和氣態巨行星等。在太陽系中就有很多的矮行星,比如被踢出去行星行列的冥王星,現在就屬於矮行星,不過它還有個部門的歸類,即類冥行星,另外還有穀神星,鳥神星等等,數量遠比行星的數量要多,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冰巨星,木星和土星屬於氣態巨行星。那麼以這樣的分類來說的話。太陽系的行星可分爲4類,八大行星即可分爲三類。

那麼行星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分類呢?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其自身物質質量決定的,因爲行星的形成也都是從塵埃和碎石開始的,他們凝聚到一起形成較大的小行星,較大的小行星在吸附其他的塵埃碎石,以及和其它的小行星撞擊融合等,經過許許多多的小行星的,融合,就可以形成矮行星,如果矮行星受恆星風的影響比較少,那麼它的周圍也可以吸引一些大氣,但是由於案情性質量較小,引力不強,所以它的大氣層也不會很濃厚。

矮行星的質量如果再吸收物質變大的話,就可以成爲行星了,行星可以吸引較多的大氣,但是行星如果距離恆星比較近的話,其自身又沒有磁場保護,受恆星風的影響,那麼它的表面的大氣層就很難存在,比如太陽系的水星就是這樣,但是金星的質量比水星大很多,又由於發生了嚴重的溫室效應,其表層大氣以二氧化碳爲主,所以金星有着非常濃厚的大氣層,我們的地球有磁場,可以保護大氣層,這也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比地球再大的行星,其強大的引力就可以吸附氫氣了,質量比地球大數倍的行星,會吸附很多的親戚,而且吸引力可以將最下面的氫氣壓成液態,形成液態氫,這樣的星體也就沒有了固態表面,因此也就不能再用巖質行星來形容它了,這樣的行星就成了氣態行星。

所以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的區別主要還在其物質質量上,但是目前兩者的質量界限還並不清楚,科學家們原先認爲,質量達到地球三倍的行星,就足以成爲氣態行星,然而現實中卻發現,有的行星的質量達到了地球的7倍甚至10倍,仍然還是巖質行星,所以巖質行星和氣態行星還沒有明確的質量界限,因爲這還和它所在的空間環境等有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