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胪镇西凤村创于明洪武十八年( 1385年),与东凤和南凤合称凤山,主要以李姓为主,村内原有陈、林等姓氏,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人家居住记载。在301年前的一天,凤山村内诞生了一位才子,名为李联登,自小聪明好学,一生以文章优秀出名。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人,后登榜进士。曾在凤山当地领导家民众修筑横沟等水利工程。

1760年起,李联登前往陕西省白水县任知县,期间勤政爱民,轻徭赈灾,深得县民爱戴。官至委护台湾府道事兼管学政。后告假回到凤山。在家居住时建了“三余书舍”,聘请名师教授李氏子弟。享年60岁。

李联登的传说

一、被迫休妻

李联登自幼父母早丧,家境贫寒,但学习勤奋,才华出众,成年之后,取妻黄氏。某年科考,学友们情真意切地邀他同去应试考进士。为了凑齐路资,于是他开口向岳父求借。怎知岳父虽然有钱,却是个势利小人,对这门亲事早已后悔,看见他这副穷酸样,心里更加厌恶,哪肯借钱给他。俗话说:求人如吞三尺剑。联登借不到钱,且受岳父白眼,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一夜难眠。

第二天,他的妻子也收拾包袱,回娘家去了。他气恼之下,一连病倒几天。眼看考期已近,联登只好在学友的帮助下,凑了路资,并与学友庄阿然等人一起上城赴考。乘船来到榕江口岸,适因水位高低太多,未能开闸,故只好泊在闸边。

再说黄氏回到娘家后,过上舒适的日子,早已将联登忘得一干二净,每天只是尽情地打扮自己,哪管丈夫的日子过得如何。恰在这时,她的父母又再三劝她改嫁,父亲说:“你要是跟那穷鬼,一辈子就得饿肚肠。”母亲也说:“那穷秀才,一身寒酸气,你图他啥?

黄氏觉得父母的话有道理,暗想:若跟联登这个穷秀才,往后还不知要吃多少苦头,不如早日嫁个富家子弟。想到这里便一口应承了,只是一时未能与联登离婚,不敢草率从事。

当她得知联登上城赴考,船泊榕江闸口时,便急匆匆地赶到闸口,指着他大声地说:“当家的,你想抛下我不顾,一走了之?没那么容易,把休书写来,然后你走你的路,我行我的桥!”联登想上前劝说,没想到黄氏反而继续无理取闹,口口声声要当场离婚。不写离书,休想离开此地!”黄氏一点也不饶人。

学友庄阿然,见此情景,无比愤怒,于是对联登说:兄弟,像这样绝情的女人,留着有何用,不如早点离婚。”联登看到妻子反目成仇,气愤之下,写下了离书,然后上城赴考,最终如愿金榜题名。

二、免费食甜圆

上城赴考途中,众人来到桃山岭,岭上有一间小食店,李联登进店找食的。此店专卖甜糯米圆,店主是一位五十出头的老汉,生性诙谐,早年也是一个秀才,只因屡考不中,灰心至极,才做起买卖来。虽是生意人,可青山易改,本性难移,闲时仍喜搬文弄墨,聊以自慰。今见秀才们光临小店,顿生戏弄的念头。

诸位秀才,今天光临小店,真为小店增光。老汉此店的店联,只有上联,尚缺下联,诸位都是饱学之士,若肯为我续撰下联,我将分文不收地请诸位吃一餐甜糯米圆,未知各位意下如何?”众秀才一听,齐声叫好。店主指着上联,摇头晃脑地念:“桃山过岭仔,日日是冬至。”正当秀才们搜尽枯肠求对时,联登随口说:“这有何难。这下联就叫‘灯岗(光)照万里,夜夜是元宵’。”店主一听,顿时目瞪口呆!不过,既然有言在先,他最后还是许了诺言,请联登等人“免费食”了一餐糯米圆。

三、破镜难圆

李联登上城赴考,中了举人。乾隆辛丑年,联登再次复试,又中第174名进士,荣归家乡。船至榕江闸口时,众人都争着观看进士爷。

回头再说黄氏,自从改嫁后,虽然饱食终日,但却过得不清心,因为现任的丈夫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一开始,黄氏之父得知前女婿竟然中了举人,为了争一点面子,也拿钱为这个“不中用”的现女婿买个“虚名”。第一年买个“阿老”,第二年买个“阿爷”,为的是要与联登比高低。谁知牛料马料人难料,这次联登再次升级,中了进士,黄氏的父亲开始后悔莫及。

再说黄氏得知联登中了进士回来,欢喜得心头扑扑直跳。这一天她着意打扮一番,赶到榕江闸口,毫不知羞地要与联登重归于好,联登听罢,哈哈大笑,从袖中掏出早已备好的镜子、扇子、手巾交还黄氏,表达“破镜难圆”的意思。黄氏接过此三物,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四、办番薯案

李联登得中进士后,钦点到白水县(现陕西省内)做了知县。上任不到三个月,就有一农民击鼓喊冤,诉说他家昨夜刚种下的番薯,今早就被人偷挖走了。他一听,觉得奇怪,哪有才种一夜的番薯就可挖之理,于是,细听农民说出事情原委。原来白水县农业比较落后,农民种番薯不是插薯藤,而是把薯块埋到土里,再让其发芽。由于当地群众生活困苦,所以半夜里总有人偷偷下地挖薯块充饥。

联登得知内情后,心生已有方法,便对喊冤的农民说:“番薯被挖,本官自会追查,但眼下本官急需许多薯藤,你可从速取来,越多越好,到时我自会重赏你。”农民不知县太爷葫芦里装着什么药,既然太爷吩咐,不得不从。农民出去了一会儿,便抱来一大堆薯藤。县太爷见番薯已到,便命衙役将番薯藤剪成一段一段,然后把藤段分别插到农民的田里。农民不知县太爷在变什么戏法,心里非常担心,想要问一声,又不敢。县太爷看透农民的心事,他对农民说:“放心吧,将来会有好收成的。”农民只好半信半疑地点头回家。

转眼到了挖薯季节,远近百姓纷纷前来观看县太爷插的“薯藤”是否有番薯收成。出人意料,番薯的产量竟然高得惊人。于是农民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学着插起薯苗来。从此以后,白水县的农民再也没有偷挖番薯的现象了。李联登就这样,把自己家乡的种薯经验传播到了西北的陕西省。

五、官民情深

光阴荏苒,李联登在白水县当了七年县令,为白水县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白水县的百姓都希望这位清官能在这里住一辈子。但是,俗话说:叶落归根。联登最后还是上书请求辞职归乡。白水县的百姓得知县太爷要走回故里,都再三挽留。无奈县太爷思乡心切。送行那天,百姓敲锣打鼓,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时值宰相的董玉麟也衣锦荣归故里白水县,闻知此事,也去送行,并亲笔题书一副对联,褒赞联登这位清官:

七年室泽黄龙雨

一片冰心白水春

(据说白水县还留有这副对联的原迹和有关李联登当白水县县令的文字记载。)原文有改编,资料参考:潮阳西胪西凤、潮阳县志、潮阳民间故事、埔美论坛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