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趣谈|战国时已出现,唐朝广泛栽培:深受文人喜爱的它,一开就是半城春色

摘自公众号“北晚新视觉”(微信ID:takefoto2009)

随着天气渐暖,京城各大公园的玉兰花也在陆续绽放。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北京已有玉兰树栽植,是京城最早盛开的木本观赏花卉之一, 被称之为“望春花”,并以古刹潭柘寺、大觉寺和颐和园的玉兰最为知名……

“玉兰”之名最早见于《大明一统志》,玉兰树为落叶乔木,属木兰科、木兰属,有白玉兰和紫玉兰两种。白玉兰又名玉堂春、玉树、迎春、应春、望春等,紫玉兰又名木兰、辛夷等。早在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在《离骚》中便有“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的诗句,其中的“木兰”即玉兰。

到了唐代,玉兰树已广为栽植,民俗中“玉堂富贵,竹报平安”的说法就是源自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梅花、兰花等“庭院八品”,而玉兰居于首位。古人同时还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合称为“玉堂富贵”,植于宫苑、园林以及寺庙等处。

“玉兰”之名始于何时?据考,明代以前玉兰树一直与其他几种木兰科植物混称为“木兰”。明代李贤、彭时等纂修的《大明一统志》中记载的“五代时,南湖中建烟雨楼,楼前玉兰花莹洁清丽,与松柏相掩映,挺出楼外,亦是奇观”,是文献中首次使用“玉兰”之名。

此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称:“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丛生一干一花,皆着木末,绝无柔条……花落从蒂中抽叶,特异他花。”王象晋根据玉兰花的花瓣数和花色将之与其他木兰科植物进行了区分,并重点对玉兰之得名缘由及其生物学习性、植株形态特征等均做了详细描述。

明末文震亨著的《长物志》记载:“玉兰,宜种厅事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绝胜。别有一种紫者,名木笔,不堪与玉兰作婢,古人称辛夷,即此花。”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对这种区分做了进一步细化:“辛夷即木笔花,玉兰即迎春。余观木笔、迎春,自是两种:木笔色紫,迎春色白;木笔丛生,二月方开,迎春树高,立春已开。”

玉兰原产我国长江流域,古代北方地区因气候等原因少有栽植,北京是地栽的最北极限。古人喜欢在院子里栽植海棠、玉兰,认为是荣华、富贵、高雅的象征,寓意“金玉满堂”。明代诗人丁雄飞在《邀六羽叔赏玉兰》中,极力赞美了白玉兰的高贵和纯洁:“玉兰雪为胚胎,香为脂髓”;清代文人赵执信在《大风惜兰花》中,则讴歌了玉兰花顽强刚毅的品质:“如此高花白于雪,年年偏是斗风开”。

北京地区的玉兰花多在三月中下旬盛开,为京城初春时节最早绽放的花卉之一,也是最有名的早春观赏花木之一。玉兰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所以老北京人多将其称之为“望春树”、“望春花”。

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都酷爱玉兰,康熙皇帝曾在他居住的畅春园里广植玉兰,并写下《咏玉兰》诗:“琼枝本自江南种,移向春光上苑栽;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每至园中玉兰花开之时,他还要陪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到西花园里观赏玉兰。圆明园的含韵斋是乾隆皇帝拈香进膳之所,也植有多株玉兰。乾隆皇帝在乾隆九年(1744年)御制“西峰秀色”诗序曰:“轩楹洞达,面临翠巘,西山爽气在我襟袖。后宇为含韵斋,周植玉兰十余本,方春花气袭人,宛入众香国里。”

乾隆皇帝曾以“玉兰”为题十四次诗咏含韵斋。他还将紫玉兰和白玉兰的区别和相互联系,以诗作了说明:“玉兰色白辛夷紫,白朵原从紫接成;不问花师不知故,由来记载鲜精评”。紫禁城的慈宁宫咸茗馆前也有几株白玉兰和一株紫玉兰,相传是杭州灵隐寺高僧进献给雍正皇帝的。到了咸丰年间,每当盛开之时,咸丰皇帝都来赏花,并赋诗曰:“咸茗馆前三月半,紫云白雪玉玲珑”。

此外,颐和园乐寿堂前的玉兰花也极负盛名。乐寿堂是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因为孝圣宪皇后喜欢玉兰花,所以庭院内外栽满了玉兰树。据传,这些玉兰树都是乾隆皇帝命人从杭州西湖畔移植来的,花开之时香气袭人,被称为“玉香海”。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清漪园时,乐寿堂里的玉兰树绝大多数被毁,只有两棵玉兰幸存,一棵在乐寿堂殿后,是紫玉兰,一棵在邀月门南侧,为白玉兰。当时这棵白玉兰被烧得只剩下树桩,后在树桩四周萌发出四个新枝,两年之后竟开出花朵。

如今,玉兰花树几乎随处可见,在街上一走,玉兰花开,四周都是春天的气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