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斯
一提到苹果的原装配件,第一反应十有八九是「贵」,关键是还不一定比第三方的好用。
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历代 iPhone原装保护壳,虽然用料考究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但动辄三四百高则六七百元的定价还真得靠点儿信仰加成才剁得下去手,而同等价位下也不难找到第三方品质相似甚至更高的替代品。
苹果做配件还是挺赚钱的,虽然每次财报中并没有明确具体哪个配件产品贡献了更高的利润,但现在无外乎是 Apple Watch 、耳机、线缆以及保护壳这些。
如果追溯到 10-15年前,在那个 iPhone还未成为苹果主营业务的随身听时代,苹果做配件的思路也许和现在就有些不一样了。虽然其中很多都已经停产,但回头来看,有些脑洞大开的配件,真的比现在那些千篇一律的手机保护壳更加有趣。
消失的挂绳
或许有人会觉得挂绳是破坏产品整体和谐的累赘,但我个人其实还是挺喜欢的。彰显个性也好戴着保险也罢,虽然挂绳孔已经消失很久了,我还是有点怀念它。
在 iPod的众多配件中,挂绳大概是唯一一项没有延续到后来 iPhone身上的产品类型,但这个品类在 iPod时代曾非常火爆,其中为人熟知的便是 iPod nano系列的挂绳耳机。
如图片所示,这款产品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将 iPod nano挂到脖子上的机会,并可以将耳机线置于挂绳内部,兼顾了装饰性和实用性。
伴随着 nano产品的升级,这款挂绳耳机也更新了三代,除了耳机样式的逐代升级,也会重新匹配新的 iPod接口间距,但价格不够亲民也是当时的主要槽点。
如果你只想要一根挂绳,苹果也可以满足你。2005年苹果曾为 iPod mini推出过一款单纯的尼龙编织挂绳配件,包括之后的初代 iPod shuffle也有专门的挂绳配件,你甚至还能为它购买一个外挂电池包,内置两节 AAA 电池供电,续航时间可以增加至 20个小时,看上去也还不赖。
视频来源:JTechTalk
但要说 iPhone用户最熟悉的,应该要数 2012年第五代 iPod Touch了。
也许是出于对它轻飘飘手感的担忧,苹果在背部左下角设计了一个按压挂绳扣,并专门推出了名为 loop的多彩腕带,扣上后任意甩都没事,方便用户在拍照或者走动时保证设备的安全。
图片来源:TechTechTV
虽然这个 loop腕带只存在了一代,但也满足了很多喜欢给移动设备装挂绳的玩家。至于现在,还拥有这种挂绳设计的苹果配件,大概只有 Apple TV遥控器配备的 Remote Loop了。
让产品竖起来的底座
出于苹果接口的自主标准和激进的升级策略,果粉们最不愿意看到大概就是苹果换接口了,接口一换。也意味着一大批旧款底座设备将要惨遭淘汰。
在 30-pin接口仍未被抛弃的 iPod时代,苹果在 2005年起开始单独销售基于第四代 iPod设计的底座,可以用来和电视连接并观看照片;由于当时众多 iPod设备的尺寸大小各不相同,所以在之后的底座套装里一般会内置各种转接环,还有独立的 Remote控制器,方便控制 iPod和 iPhone播放音乐。
但初代 iPod shuffle是一个另类,由于它采用的是 USB接口,所以底座也是单独制作的,你别说,这个方方正正的底座还挺好看的。
视频来源:DetroitBORG
这里还顺便提一下 iPad,虽然购买初代的用户一般还不会将它和「生产力工具」联系到一起,但对于有大量文字输入要求的用户来说,在 2010年也可以买到一款名为 iPad Keyboard Dock的底座,它是结合了 Dock底座和苹果键盘的外接配件,不仅能适配 iPad,也同样支持配备了 30-pin接口的 iPhone设备。
虽然单从设计来看这个底座实在是有些简单粗暴,而且底座和键盘还不能分离(不然底座怎么卖?),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大概也算是 iPad Pro SmartKeyboard的老前辈了吧。
离不开的保护套
当我们嘲笑父母一辈执着于给电视机沙发电风扇等「大件儿」披红戴绿时,我们可能忽视了自己对于移动设备戴保护套的热情。
尤其是当挂绳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保护套的地位就愈发重要了。
iPod Socks是苹果官方配件史上被调侃最多的产品之一,主要还是因为袜套这个设计理念和略微搞笑的命名,但实际上这个袜子保护套几乎适用于当时所有的 iPod机型。
不仅编织布能拿来擦屏幕,而且还可以装其它大小适合的产品,况且一买就是一盒,一盒有六种颜色,想怎么换就怎么换。

之后推出的 iPod nano Tubes则堪称最有用的 iPod官方保护套了。
由于初代 iPod nano的亚克力外壳非常容易刮花,苹果当时还面临了多起起诉,而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居然是建议用户去购买这款橡胶保护套,由于材质的另类,当时它也被称为「果冻套」。
不过这个保护套也是维持了一代,之后的第二代 iPod nano采用了阳极氧化铝外壳,在抗刮性上有了一定的提升,自然也不需要这个保护套了。
除了编织布和橡胶,苹果还曾在 2002年为 iPod推出过一款尼龙材质的背夹壳,起初是捆绑销售,之后也推出过单卖的版本。
而在 2004到 2010年期间,为了满足运动用户的需求,苹果推出了一系列供 iPod mini和 nano使用的臂带套,经常健身听歌的朋友应该对这种配件比较熟悉,只是现在大家更愿意塞一台 iPhone进去。
至于最奢华的应该要数这款了,在 2006年,苹果为第五代 iPod和 iPod nano特别制作了一款豪华皮质保护套,外部采用了纯手工的意大利皮革,内衬则是超细纤维,背带往上一提就可以将 iPod的半个机身拉出来,99美元的价格在当时自然也不便宜。
事实上这两款保护套是和 iPod Hi-Fi一起发布的,后者是乔布斯专门为 iPod打造的高端音箱产品,也可以视作是现在 HomePod的前身。
图片来源:TechRepublic
其它长得好看的小玩意
除了挂绳、底座和保护套,那时的苹果也推出过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配件产品。
在 2006年,为了解决用户在 iPod上听 FM广播的需求,苹果推出了一款专属配件 iPod Radio Remote,和 iPod连接后便会在显示屏上出现 FM调频界面,本身的背夹设计也还算贴心。
直到 2009年内置了 FM广播功能的第五代 iPod nano才面世,这款配件自然也就宣告停产了。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 2009年,第三代 iPod shuffle诞生,虽然没有触控屏和 4GB的容量让它在实用性上遭到一些质疑,但不锈钢背夹、铝合金外壳等加工工艺的运用让人眼前一亮。
另外,它将按键转移到耳机上让体积比 2代小了近一半,最终让重量控制在了 10g内。从产品设计来说,它算是遵循苹果简洁理念中的一个佳作。
除了面向年轻人的彩色版本外,苹果还在这个系列中推出了一款由 Apple Store独家发售的限量版 iPod shuffle,采用了更精致的抛光不锈钢外壳,所以整体感觉就像是完整的一体金属,工艺更为精进;还有被更多人所熟悉的 iPod U2特别版,红黑撞色搭配也十分抢眼。
这两款虽然不是配件,但总数稀少外形小巧出挑,也给人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图片来源:LOS40
AirPods耳机有多好用已经不用我多言了,不过这并非苹果从零做起的产品。在 2007年,苹果官方曾为初代 iPhone推出过一款独立的蓝牙耳机。
但比起 AirPods,这个蓝牙耳机的功能就比较单一了:它单纯是为通话而生的,所以不能用来听歌,更不用指望什么 Hey Siri。
至于充电方面,当时 99美元的套装会附赠一根 Travel Cable充电线,你还可以花 129美元买到配备 Dual Dock充电底座的版本,两者都可以让 iPhone和耳机一起充电。
所以你现在还要吐槽苹果推出的各种转接口线材吗?10年前人家也是这么干的。
而在 2010年的新款 MacBook Air中,苹果专门附赠了一个预装了 OS X Lion系统的 USB还原盘,以解决当时 Air系列没有配备本地光驱而难以重装系统的烦恼。
虽然单买的价格比较高,但由于体积非常小,加上它的独特设计(插入时还会显示很好看的 icon),所以也有爱好者专门把它做成一个纯粹的 8GB U盘,然后挂在钥匙圈上当装饰。
伴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苹果在 OS X Mountain Lion时代停产了该配件,个人感觉还是挺可惜的,毕竟万一断个网,还是本地恢复最靠谱。
图片来源:Apple Museum
看完了这些苹果曾经为 iPod以及其它设备制作过的配件,不由得再次感叹,哪怕是在 iPhone未出现的年代,我们依旧能够看到苹果对配件产品的热衷以及追求,况且除了这些「官方正品」,还有更多数不清的第三方品牌配件,它们也是让一款产品得以持续保持活力的存在。
比如几年前不少第三方配件厂商根据第六代 iPod nano的特性制作了表带,搭配使用来看时间听歌记录健身情况,十足像一个 Beta版的 Apple Watch。

回到现在,在 iPod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苹果的配件仍然在为新的核心产品做更迭以保持与时俱进。
虽然功能和形态越来越多元化,但不管是耳机,还是充电方式,乃至是数据传输,我们能看到的线材和接口数已经越来越少,它们需要符合苹果的下一步目标,即构筑「无线化」的体验。
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还在为这些配件掏钱,并甘之如饴。
题图来源:512 Pixel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