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悦读永州] 采樵女?织鞋姑娘?放牧女?解开何仙姑身份之谜

何仙姑文献考

◇杨金砖

提起何仙姑,在华夏文化圈里,几乎是家喻户晓,孺妇皆知。关于何仙姑的身份,《浙江通志》中说何仙姑是一位采樵女,《福建县志》里称她是一位卖饼女,邓南的《岭南丛述》中说她是一位织鞋姑娘,《永州府志》与《零陵县志》则为一放牧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永州何仙姑的传说,文献资料最为丰富。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张舜民《画墁集》、刘攽《中山诗话》、王得臣《麈史》、周密《齐东野语》、魏泰《东轩笔录》、高晦叟《珍席放谈》、刘斧《青琐高议》、宋李昌龄《乐善录》等文献中均有“何仙姑”的记载。

欧阳修天塌地陷《集古录跋尾》中的《谢仙火跋》这样写道:

“‘谢仙火’字,在今岳州华容县废玉真宫柱上。倒书而刻之,不知何人书也。传云大中祥符中玉真宫为天火所焚,唯留一柱,有此字,好事者遂模于石。

庆历中,衡山女子号何仙姑者,绝粒轻身,人皆以为仙也。有以此字问之者,辄曰:谢仙者,雷部中鬼也,夫妇皆长三尺,其色如玉,掌行火于世间。后有闻其说者,于道藏中检之,云实有谢仙名字,主行火,而余说则无之。由是益以仙姑为真仙矣。近见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无神异。客有自衡来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皱黑,第一衰媪也。”

从欧阳修的《谢仙火跋》中提到的何仙姑为衡山女子,不食人间烟火,然心知天下事,民以为奇,遂尊其为仙姑。但是何仙姑晚年羸弱枯瘦,衰朽而死,并无神异。《洪武永州府志》卷九的“仙释”类下有“何仙姑”条目,转录了欧阳修的《集古录》之“谢仙火”条中的部分内容,并对“衡山人氏”的说法存有质疑,认为是“衡山与零陵接境,而误传也欤”。

《东轩笔录》分别于卷十和卷十四里,两次提到何仙姑。

其卷十“夏钧事”中载曰:“潭州十人夏钧罢言职,过永州,遏何仙姑而问曰:‘世人多言吕先生,今安在?’何笑曰:‘今日在潭州兴化寺设斋。’钧专记之,到潭日,首于兴化寺取斋历视之,果其日有华州回客设供。”

其卷十四的“王达事”这样写道:“永州有何氏女,幼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饥,无漏,自是能逆知人祸福。乡人神人,为构楼以居,世谓之何仙姑。士大夫之好奇者多谒之,以问休咎。王达为湖北运使,巡至永州,召于舟中,留数日。是时魏馆知潭州,与达不协,因奏达在永州,取无夫妇人阿何于舟中止宿。”

从《东轩笔录》中记载,可以获得五大信息:一是何仙姑为永州人,二是何仙姑知道吕洞宾的行踪,三是何仙姑不饥不漏、身体异常,四是能知人祸福,五是百姓爱戴,自愿为其建造楼阁,供其居住。

曾达臣《独醒杂志》卷四载曰:“何仙姑,永民女子也。因放牧野中,遇异人啖以枣,因遂绝粒。能前知人事,独居一阁。往来士大夫率致敬焉。狄武襄征南侬出永州,以兵事问之。对曰:‘公必不见贼,贼败且走。’初未之信。武襄至邕境之归仁铺,先锋与贼战,贼大败,智高遁走入大理国。其言有证类如此。阁中有遗像,尝往观之。”

从这则传说可知,狄青率军征讨侬智高之事发生在北宋皇祐五年(1053)左右,狄青路过永州,曾专门以兵事胜负访问过仙姑,可见,何仙姑于北宋中期还健在。

刘斧《青琐高议》卷八里有“何仙姑续补”一题,其中记述了两个非常精彩的传闻。一是道州知州周廉夫拜访何仙姑:

“道知州周廉夫潜回阙,道由零陵,见仙姑座上有客,风骨甚峻,顾望尤倔傲,且不揖。廉夫意似怒,其人乃引去。廉夫曰:‘彼何人而简傲若此?’仙姑曰:‘乃吕仙翁也。’廉夫急遣人追之,已不见矣。仙姑曰:‘仙翁意有所往,即至其地,不逾一刻,身去千里。’廉夫固问仙姑:‘吕仙翁今往何处?’仙姑乃四望,见仙翁在燕南府,廉夫自恨而已。”

二是潭州游商拜请何仙姑为其妻治病事:“潭州李正臣多为游商,往来江湖间。妻得疾,腹中有物若巨块,时动于腹中,即痛不可忍,百术治之不愈。正臣乃往见仙姑,仙姑曰:‘子之妻尝杀孕妾,今腹中乃其冤也。’正臣求术治之,仙姑曰:‘事在有司,已有冤对,不可救也。”

刘斧乃北宋中叶人士,生卒年及生平事迹不详。曾到过通州、太原、汴京、杭州等地。孙沔知杭州时,刘斧曾过门从京城到杭州拜谒,求其为自己的《青琐高议》作一序言。刘斧一生的著作有《翰府名谈》二十五卷、《摭遗》二十卷、《青琐高议》十八卷。但留存下来的却只有《青琐高议》一书。《四库总目》认为《青琐高议》所记皆宋时怪异事迹。

关于“何仙姑续补”这两则故事,非常精练精彩。一官一商,具有很好的对比性。道州知州周廉夫,见何仙姑是路过零陵时,私下里拜谒仙姑,见到何仙姑府上有一身材高大、面目严肃、气质倔傲的客人。周廉夫心里感到不快,那位客人随后离开。一问何仙姑才知,那人正是高道大仙吕洞宾,立即派人去追,然而,已追之不及,只恨自己福缘太浅,与大仙擦肩而过却不能得其指点,甚感惭愧。这则故事说明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密切关系。

而第二个故事是说潭州商李正臣,专门为其妻子治病而专程来零陵求见何仙,何仙姑说出了其妻之病乃是“因果相报”的缘故,这是天意的惩罚,无法赐救。说明了何仙姑的处世原则。

此外,唐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于诗中提及到永州何仙姑。

《苏轼集》第二十卷有《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一篇,其诗曰:“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曾经丹化米,亲授枣如瓜。云蒸作雾楷,火灭噀雨巴。自此养铅鼎,无穷走河车。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我本三生人,畴昔一念差。前生或草圣,习气馀惊蛇。儒臞谢赤松,佛缚惭丹霞。时时一篇出,扰扰四座哗。清诗得可惊,信美辞多夸。回车入官府,治具随贫家。萍齑与豆粥,亦可成咄嗟。”

这是苏东坡于乌台诗案之后,拜谒辞官回家的张朝奉之间的一首唱和诗作。“朝奉”是宋代初中期的一种官衔,分为“朝奉郎”和“朝奉大夫”,官秩分别为正六品、正五品。相当于知州、知府一级的官员。但张朝奉究竟为何人?尚无考证。但苏东坡这首诗的“至今许玉斧,犹事萼绿华”句的后面曾自注云:“君曾见永州何仙姑得药饵之,人疑其以此寿也,故有丹化米、萼绿华之句,皆女仙事。”说明张朝奉与永州何仙姑有交集,并得到了何仙姑的长生不老的丹药。

李昌龄的《乐善录》提及另一件有趣的事:“何仙姑在世间,一主簿得天书,字不可识。以问仙姑,姑曰: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

佛典《增广净土文》卷九的“贪折前程说”里亦提及此事。其文曰:“何仙姑在世间,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为不识字画,乃往见仙姑问之。仙姑设香案,拜而后看,看毕微笑。主簿云:‘持来拜问,何故乃笑?’仙姑云:‘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移是心于净土,其熟善缘多矣!”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有关永州何仙姑的记述最多,且多见于宋代文献。其与内丹师祖吕洞宾的关系甚密,这是其他地域有关何仙姑的传说所没有的。

来源:2017年8月21日《永州日报》,图片摘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