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并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对老年人也倡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强精神。

现今,我们的父母们都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生存、求发展,父母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凡事依赖父母,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会做;有的父母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塌塌不见起色;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父母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潦草、胡弄,甚至厌学、逃学……

孩子不自强,不能怪孩子,而应怪他们的教育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当造成的。因此,有三个主要原因应引起重视:

·怀疑孩子的能力

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总是持怀疑甚至认为孩子不行的态度;

·打击孩子的自信

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孩子的评价实在太少;

·限制孩子的自由

包办、代替太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没有了自信,谈何自强?

培养孩子自强的精神需父母与老师共同努力

·助孩子树立目标

没目标就没有奔头。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得本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得太高,总也达不到,孩子会失去信心。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一点,不能一下子贪多,多了达不到,难以建立自信。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的目标,就及时肯定,孩子就增加一分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

·帮助孩子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孩子,也渴望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奋斗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父母要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

·变责备为激励

缺乏自强的孩子,越责备越没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教育者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常用的语言应该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一把力会更好”,“你真行”,“好棒,该庆祝一下”,“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给孩子自主机会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父母就不要越俎代庖。父母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决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如果父母包办代替,孩子就养成依赖性,依赖是自强的大敌。有的父母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强精神的形成。有自强精神的孩子,生活上也不依赖父母。

·教孩子正确对待挫折

孩子的成长,必须经过各种考验,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不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时机。让孩子从小懂得“人生无坦途”,要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