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波罗诞 l 中国历史上封号最长的神,就在你身边

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南海神庙应诏而建,所以南海神庙是封建帝王直接下令建立的,其官庙的地位在一开始就已被确定了。

自隋文帝下诏之后,南海神庙受到历朝皇帝的重视。据史料记载,一千四百多年来,历朝下诏加封、派员祭祀以及拨款修葺的次数在100次以上。

► 隋文帝下诏建庙的时候,南海神获封“侯”。

► 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认为仅封四海之神“侯”级,实乃不恭,因感南海神护佑海外贸易线路畅通,给国家带来黄金万两,于是封其为“广利王”。

►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地区的南汉国曾如昙花一现,南汉皇帝刘鋹感念国库收入大部分得益于海上贸易,对南海神顶礼膜拜,遂下诏封南海广利王为“昭明帝”。

► 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在广利王前加“洪圣”二字,所以珠江三角洲属民现在还有把南海神称为“洪圣王”的习惯。

► 宋仁宗皇五年(1050年)又在“洪圣”前加“昭顺”的徽号,后来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加“威显”徽号。

►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灵孚”徽号,南海神被封徽号多达10字——“灵孚威显昭顺洪圣广利”神,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号最长的神。

►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五岳四海之神,都受命于天,不是人间帝王可以随意加封的,于是一笔抹去前朝对南海神所有的封号,于洪武三年(1370年)钦定以后只能用“南海之神”。

► 明清的皇帝大都遵循了这一钦律,只有雍正皇帝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别出心裁地封了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

南海神的每一次被加封或封号变动,都伴随着政权的更替或是重大的国事活动,南海神庙总是从容地见证着沧海桑田。

民国时期(1923年),时任广州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偕同宋庆龄,曾到南海神庙拜谒过南海神。

孙中山去世后,1926年设于广州的国民政府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拨出白银一万两重修南海神庙,并成立南海神庙重修委员会。

陈济棠主粤时,其夫人莫秀英曾以个人的名义赠送给南海神庙两万两白银,用于维修事宜。

而后内战不绝,及至日寇入侵,国运渐至衰微,南海神庙的官庙地位,也就成了历史。

2005年,黄埔区政府对南海神庙内外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在庙正门外前建成1.1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广场南新建一座仿唐代式牌楼,广场南外一带开挖达8万多平方米(120亩)的滨水湖区。

在南海神庙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一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物。其中在浴日亭南面的河涌东发现了一处明代码头遗迹,由埠头、道路和小桥构成,呈南北向分布。遗迹的最南端为码头,略呈长方形,全部用长条形红砂岩石块砌筑。码头南端砌有七级台阶,东西两侧平直,北侧接道路。

▲ 明代码头考古挖掘现场

在南海神庙正门海不扬波牌坊前,发现了一处明清古码头和道路遗迹,码头用花岗岩石铺砌,道路用五板花岗岩石铺面,埠头有九级踏跺,码头底下有明代的碎石、碎砖及瓦片垫层。

▲ 清代码头遗址

在南海神庙外西南侧,发现了一处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出土以“米”字纹为主的陶瓮、陶罐、陶三足盒、陶碗、陶小杯等一批陶器遗物。在南海神庙外西面,发现两处古代遗迹,一处是明代的凝真观建筑基础遗迹,另一处是宋代的建筑基础遗迹。

南海神庙周边发掘的这批广州海交史的重要史迹,极大地提升了南海神庙的历史文化价值。今天,南海神庙仍以千余年官庙的底蕴欢迎四海宾客。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