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要转型,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便有了国家确定的七大新兴战略产业,有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其中之一便是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可享受15%的所得税率。但在唯利是图者眼中,政府部门对高新企业的相关认定证书成了一块可以钻营争抢的“肥肉”,种种猫腻次第上演。

  早前,公布招股说明书预冲击A股上市的苏州华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亚智能”)就涉嫌存在高新企业资质造假,同时,其财务数据“打架”。这些或将成为其上市拦路虎。

  涉嫌”伪高新”

  华亚智能主要从事应用于半导体设备、新能源、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精密金属构件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

  据招股书披露,华亚智能于2014年10月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有效期三年。三年到期后,公司于2017年11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重新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自2017年度起三年内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然而,笔者研读招股书发现,华亚智能存在某些“硬性指标”上并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评选条件。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

  招股书显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华亚智能员工总数579人,技术人员44人,占员工总数7.6%,低于规定的10%;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130人,占员工总数22.45%,低于规定的30%。显然,华亚智能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

  “伪高新”不仅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错配,而其肆虐的造假行为,更是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事实上,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的由25%减按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动辄占到企业净利润10%以上的税收优惠,对于急需做业绩上市圈钱和继续圈钱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也导致很多不符合条件的企业铤而走险。

  其实,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税收优惠,据有关人士介绍,国家及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有专门的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在企业投融资、土地、工商等方面都能得到实惠。

  有市场人士认为,拟上市和上市公司中存在不少“伪高新”,摧毁了利用证券市场培育种子企业的初衷,对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造成了严重伤害,并且误导了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应当引起监管机构重视。

  财务数据前后不一 涉嫌造假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以通过三大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来解密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发现潜伏于局部的细节。笔者在分析华亚智能相关财务数据时勾稽上的不匹配,让人对其营收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2017年,华亚智能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了4250.25万元,占生产总额的27.29%,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生产采购总额为15574.39万元,考虑到17%税率影响,含税生产采购总额达到了18222.03万元。从财务勾稽角度分析,这需要有相应规模的现金流量及新增应付款项与之匹配。

  现金流量表中,公司2017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0547.56万元,考虑到2017年年末预付款项还新增了114.29万元,需要在现金流量中扣除,由此可知真实用于采购的现金为10433.27万元。以之与含税采购对比,有7788.76万元未付现的采购需要形成经营性负债,即理论上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报告期内没有应付票据)应该会有7788.76万元的新增。

  可事实上,华亚智能2017年年末的应付账款为5223.63万元,其中包含396.80万元的应付资产购置款,将这部分购置款剔除之后,由生产采购而形成的应付账款为4826.83万元,相较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所形成的3220.68万元应付账款,这一年为生产采购而承担的经营性负债只新增了1606.15万元。很显然,这一数值是远远小于理论值的,相差了6182.61万元。就算考虑到截至这年年末已背书或贴现且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到期的票据金额3594.79万元影响,仍有2597.83万元含税采购不知是用什么来支付的。

  不仅如此,2016年的含税采购数据同样存在财务勾稽关系无法匹配的问题。根据公司向前五名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及其占比,可推算出2016年的含税生产采购总额为12357.68万元。同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8496.32万元,在冲抵32.94万元新增的预付款项之后,和应付账款(剔除资产购置款)新增的334.80万元综合核算,合计金额为8798.18万元。以之与含税采购总额对比,两者之间相差了3559.5万元。

  华亚智能连续两年的含税生产采购总额都得不到现金流量和应付账款等数据的支持,那么,这“多出来”的采购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中存在。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些企业出现可疑财务数据的情况,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要求其披露财务数据及数据异常原因,视情况配合现场检查,进一步核实合同的真实性、财务数据调节的合理性等。对于华亚智能IPO情况,笔者将继续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