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有一套血糖调控机制,当食物进入人体后,糖类会被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升高的血糖会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当这套控糖机制出现问题时,血糖就得不到有效控制,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就成了糖尿病了。所以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不是因为糖吃得太多,而是机体无法利用这些糖,导致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

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起病突然,多见于年轻人,由于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注射胰岛素,这类糖尿病不是由于后天饮食等原因造成的。我们经常谈论的糖尿病是指2型糖尿病,它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因此,糖尿病跟吃糖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长期吃甜食,的确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美国一项研究认为,保持合理的总热量摄入可能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

还有我们要说的是,医学上的“糖”和老百姓说的“糖”概念不完全相同。在医学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淀粉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等。而老百姓平时说的“糖”,指的是单糖或双糖。过去,我们吃的几乎是以高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糖尿病的患病率不仅不高,反而很低。而我们常吃的包括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与双糖,就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几率。研究表明:大量摄取单糖、双糖,一则可促使肥胖率增高,从而使糖尿病增多,二则将会使许多隐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转为显性,这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世卫组织建议:普通人应将每天的单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的10%以下,即每天大约吃25克糖即可。而多糖食物(包括谷类薯类及杂豆)摄入量为250-400g,大部分的全麦制品、富含纤维的谷类食品,如全麦面条、稻麸、大麦等,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食用后不仅不会升糖,而且还会增加饱腹感,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