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事先不知情”的99亿股份已经划到他名下。

对小米股价抱有期待的股民结结实实地坐了回“过山车”。

8月23日,小米股价一度高开高走,涨幅最高达7.24%,股价为18.96港元/股。但此后一路走低,截至收盘跌1.36%,相比上市以来的最高点跌超20%。其总市值为4340.61港元。

就在昨日,小米交出登陆港股后的首份成绩单,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实现营收452.35亿元,同比增长68.3%;实现经调整净利润21.17亿元,同比增长25.1%。

从财务角度看,这份看起来很美的财报,隐忧重重:净利润增幅远低于营收增幅、销售成本增幅远大于营收横幅、主营业务毛利率下滑、互联网服务营收占比下滑……

考虑到行业背景、商业模式,表面上欣欣向荣的小米,老问题依旧:硬件方面缺乏核心技术能力、海外扩张模式完全复制国内老路、手机业务增长主要靠外地低价机型带动等。

作为一家高喊“中国创造”的明星企业,小米公司打着互联网公司的旗号,做着硬件制造业的生意,而且亏本卖货。这一窘境在IPO时曾让其估值缩水,最新交出的成绩单亦未见改善。

美股投资论坛雪球上一位投资者评论称,小米的高增长难掩增长质量低劣:“小米的思维模式实质就是白牌厂商+互联网营销。白牌厂商的生产制造,加上一个靠互联网营销、宣传、包装打造出来的所谓品牌而已”。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告诉时间财经,他最关注的是小米互联网业务的不力,“主要原因在国内手机销量增长几乎停滞,海外销量又暂时无法转化成互联网服务用户”。目前的平均用户互联网收入(ARPU)提升,更多也是货币化手段的增加,“如取消MIUI用户关闭广告的系统按钮设置”。

时间财经就相关问题联系小米公司,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靓丽数据的背面

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集团实现营收452亿元,同比增加68.3%,实现经调整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加25.1%。主营业务的智能手机方面,二季度全球出货3200万部,同比增44%,收入305亿元,均价提高到了952元。财报引用IDC数据称,小米为全球前五大手机公司中增长最快的公司。

其他收入方面,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104亿元,同比翻番,在总营收的占比也有提升。互联网服务方面,财报强调MIUI用户月活提升41%达2.07亿,平均用户互联网收入(ARPU)也从16.6元提升到19.1元。小米特别强调了国际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152%至164亿人民币,以出货量计算的市场份额中,小米在印度第一,印尼第二。

靓丽数据的另一面,是小米长期难以回避的尴尬。本次财报的部分数据显示,这种尴尬还会加强。

强调互联网基因的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从未达到两成,也看不到提升的迹象。本季度该项收入同比增长63.6%,而小米整体增速是68%。雪上加霜的是,本季在MIUI月活和ARPU至双双提升的情况下,该项收入在总营收的占比甚至下滑。

另外一项关键的数据上,因为硬件销售成本涨幅大于收入涨幅,小米的买利率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14.3%降至本季12.5%,这还是在手机平均售价上涨的情况下。对此小米CFO周受资的说法是:“我们有选择地由于考虑毛利率以取得关键产品的市场份额”。换一种说法就是,销量优先,先不考虑挣钱。

不考虑毛利率的走量优先,带来销量的大幅提升了吗?起码在国内市场,并没有。

智能手机增长方面,IDC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小米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450万,同比仅增长2%,接近停滞。整体44%的增长,全靠仍处于红利期靠印度印尼等海外市场带动。IDC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方面,海外的仅1800万台已经过国内的1450万台。

这一变化带来的恶果之一是,主要来自国内市场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增长将更加承压。考虑到海外互联网服务市场的实际情况,比如谷歌控制的应用市场和不同法规,海外销量的提升很难给小米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带来动力。

国内智能手机销量不力,复制几年前的低价战术到国外,也许能救增长不力的一时之急,但如果海外销量不能转化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用户,那小米的互联网故事还能讲多久?

核心战略与未来

作为一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小米的研发投入问题一直为人诟病。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的研发投入/营业额占比仍旧维持在3%,与之前三年不进不退。作为对比,被公认不重视研发的联想是3.3%,公认研发投入最大的华为是45%。

技术投入如此之低的小米,财报里说“AI技术是我们战略的核心部分”。雷军也曾多次表示,小米未来十年最核心的战略是人工智能。他认为,小米做人工智能(AI)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过硬的产品能力,广泛的大数据获取能力,以及充分的生态链及loT连接能力上。

在本季财报中,小米再次强调了这一战略的核心地位。不过它举出例子令人失望:财报称截至2018年7月,“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人,小爱音箱发布一周年,唤醒总次数已超过20亿。

“小爱同学”是小米旗下售价299元的智能音箱产品。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小米在这方面的说法“包装太过”,智能音箱就是一款声控产品,国内多家互联公司和硬件厂商均有产品。

雷军对AI的理解似乎与All in的百度同步。他认为,“小米做人工智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过硬的产品能力,广泛的大数据获取能力,以及充分的生态链及loT连接能力上”。

财报中也在强调这一“优势”:小米连接有IoT设备(不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用户约1.15亿名,环比增长15%;拥有5台以上IoT设备(不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的用户近170万名,环比增长19%。

为了圆满这个故事,小米低价倾销成千上万台类似小爱音箱、智能电饭煲的IOT设备,获得了成千上万人“空调调到多少度”“喜欢米饭几成熟”的所谓大数据,但怎么靠这个获得说收入?

CFO周受资的回答是,“未来想象空间巨大”,IoT+AI的组合将继MIUI之后,成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又一重要流量来源。

雷军同样把手指向了未来。在业绩说明会上,雷军称,小米的优势在人工智能和云储存大数据基础上,同时四五年前小米就开始做IoT投资,二季度IoT增长翻倍,现在也还是投资期,未来会进入收获期。

相信雷军的人今天也许已经冲进去股市下注。毕竟,雷军“事先不知情”的99亿股份已经划到他名下,要想无损套现出来,他会努力把这些说过的话兑现。(北京时间财经 李拜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