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高温 促生产 保民生】农民“水官”巧“治旱”

8月12日,攸县皇图岭镇笔和村,种植大户彭明星的500多亩双季稻田里,水流奔涌而至,灌溉着田里的禾苗。虽逢旱期,但他不再担心水被“拦截”。

伏旱蔓延,正值双季稻抽穗扬花、灌浆的关键期,有一茬水则收,无一茬水则丢。越到抗旱的紧要期,越容易发生村民用水矛盾,但这里却一片祥和。

“我们这里有‘农民水官’。”村民贺建民很是自豪地说。他是笔和村南塘支渠用水协会会长,当地的“水官”之一。

南塘支渠是酒埠江灌区的一条水渠,主渠长达8公里,大小分支加起来共计30多公里,周边4个村4300多亩耕地的灌溉都依赖于此渠。渠水流经上游10多个村。上游截水、下游无水可用的纠纷时有发生。为了地里的庄稼,村民常常披星戴月地守在渠边。

农田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在酒埠江灌区管理局的指导下,从2014年起,一个个“农民用水协会”相继诞生,会长和水管员等由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负责分配用水、养护水利设施等。

南塘分渠“农民用水协会”成立于2015年,村里威望较高的贺建民与种植大户、村干部等7人被推选为“水官”。

对贺建民等人来说,当“水官”都是头一遭,但他们对种地用水的事儿却门儿清。当地的单季稻与双季稻大都是分开集中连片种植的,而两者的用水量与用水时间不一。各协会制定的分水计划表,将用水时间错开,按照“由远至近、分片供应,先少后多、灵活调度”的原则,轮流进行灌溉。

“当下正是双季稻用水的高峰期,双季稻田成为灌溉重点,单季稻田则减少分水。”8月10日,南塘支渠协会的第10次干旱期“分水圆桌会议”召开,明确分水办法,并通过微信群告知村民。

自2015年协会成立以来,没有一户村民的水稻因分水不均而受灾,也没有引发任何饮水矛盾。

除了分水,“水官”还有其他操心事。发现村民的浇灌方法不当,贺建民便在田头来回转悠,不断叮嘱村民:“浇灌庄稼要在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3时以后,尽量避免中午时分灌溉。”

“农民‘水官’发挥了大作用。”酒埠江灌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灌区水利设施的完好率已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现在的90%左右。

(株洲日报记者 易蓉 通讯员 刘小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