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往往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作品,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不怎么关注的《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在《故事新编》里作者全部是选用第三人称,还有像《药》《阿Q正传》等等,都是第三人称,可以说在整体上,鲁迅是两种叙事方式并行,并没有偏袒哪一种方式。大家一定会发现,在第一人称的小说中,那个“我”在作品中的态度,在故事中的立场始终是冷静的,而且是随着作品不同有着不同的变化,我之前曾对这种眼光做过艺术上的解读,今天我们不重点说关于在具体作品中的意义,而是进行与第三人称对比。

前言:

解读文学作品,我是不建议相信西方的文学理论是无所不能的。但在某些方面,西方文学理论还是有一定的长处。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在关键的时候,选用它,也要在某些时候,果断得放弃它。本篇内容有点偏小众化、抽象化,因此会让人感觉难懂,但如果能尝试的理解,自然也会知道其中的文学价值。

1、

西方文学理论注重的是在不同点中找共同点,也就是归纳一些普遍现象,发现这些普遍现象的存在,并证明了它们是有其规律性。而今天我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关于鲁迅小说的人称选择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第一人称,又为什么选择第三人称,这其中有何表达或者艺术的考量?这就是《叙事学》里关于叙事视角的一个问题。

不能被忽视!鲁迅小说选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内在区别是什么?

看似这个问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似乎我们都明白,这仅仅是作者选择的一个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就像画画,画山水是一种笔法,画花鸟,又是另一种画法,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究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么认为,其实是对作者选择叙事视角的一种误读,也许是我们并没有深入到作品的解读当中去,这样不仅会影响你的阅读,也会影响你对一些作品的文学赏析和借鉴。

2、

鲁迅是一个拿笔杆当枪杆子的作家,而他选择视角是有着一种相对实用性的考量。我们如果简单的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随意的艺术手法选择,那我们就容易阻碍我们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同样也会影响到我们对其他一些优秀作品的深入理解。为了对鲁迅在作品中对人称(视角)的选择上,有一个初步的大致轮廓,我在这里先给大家提示一下,鲁迅很多作品,是第一人称视角,也就是一个“我”在作品中出现。

我们往往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作品,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不怎么关注的《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在《故事新编》里作者全部是选用第三人称,还有像《药》《阿Q正传》等等,都是第三人称,可以说在整体上,鲁迅是两种叙事方式并行,并没有偏袒哪一种方式。我把第一人称的小说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不能被忽视!鲁迅小说选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内在区别是什么?

大家一定会发现,在第一人称的小说中,那个“我”在作品中的态度,在故事中的立场始终是冷静的,而且是随着作品不同有着不同的变化,我之前曾对这种眼光做过艺术上的解读,今天我们不重点说关于在具体作品中的意义,而是进行与第三人称对比。

如果说第一人称的小说,那个“我” 是极其冷静,并且不同作品中有个不同的“我”,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第一人称中的“我”和作者其实是有着非常大的立场差异,这一点很关键,也是我们不管是阅读也好还是借鉴也好,是必须清楚的一点。

如果在第一人称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艺术化的作品,作者在其中还表现出一种试图通过艺术化来表现文学的批判意义,那第三人称,那个曾经的“我”消失了,这个消失,却是作者的立场和态度与作品表达的立场和态度,进行了一个统一。

3、

而这种统一,作者已经彻底的放弃了原来第一人称作品中那个“我”的叙事态度,直接是作者本人将主观的情绪表达都付诸于了作品,中间再无另一个“多变的我、不同的我”的出现。

因此在第三人称的鲁迅作品中,理应是最具有作者的一个鲜明态度和立场的作品,不再像《祝福》《孔乙己》里,那个摇摆不定或者孩子眼中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直接领着读者来到他构筑的一个故事之中,告诉读者:这就是我告诉你们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要表达的内容。

不能被忽视!鲁迅小说选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内在区别是什么?

因此鲁迅第三人称的小说,理应也是最具有主观性,最具有批判性的作品。而当我们理解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故事新编》里看出疑惑。鲁迅用极其主观的立场,告诉我们他讲述了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些过去似乎熟悉的神话故事,其用意到底是什么?

4、

这个疑问是很值得探究的,遗憾的是,至今《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没有引起很多读者的重视。但是,恰恰这些作品,却是作者主观性最强的,故事内涵与作者高度契合的一些作品,但却被我们忽视,这是很可惜的。

这种作者的主观态度,付诸于像《故事新编》的内容里,这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就拿里面最熟悉的《铸剑》来说,因为使用了第三人称,如上面论述,就像是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读者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重要的显然就不是情节了,而应该是情节具有寓言意义,这种寓言还不同于鲁迅其他现实作品里的象征意义,在李建军的《小说修辞研究》里曾经引用过一句西方理论,就是说象征仅仅是小说第一种修辞方式,而寓言却是对人类活动经验的一种总结。

5

鲁迅在《故事新编》里不再重复的构建像“阿Q”这样的象征性故事情节,而是利用古代神话,进行略微得修改,直接以寓言的形式告诉我们,不再掺杂过多的其他艺术表达手法,这就像我们看过的那部经典的反乌托邦小说《蝇王》一样。

鲁迅的《故事新编》所有的故事都像《蝇王》一样,完全脱离了现实的故事情节特征,把情节都如一个人类活动特征的总结交给我们,就像告诉我们:看,人类就是这样的一个方式存在的。

不能被忽视!鲁迅小说选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内在区别是什么?

如果把《蝇王》里的那些孩子们看成一个现实世界成人之间故事的映射,那《铸剑》里的三个主要人物,眉间尺、黑衣人和王,何尝不是现实中代表权利的君王、反抗者还有复仇者?剑就是权利的象征,就像金庸笔下的倚天剑和屠龙刀一样,而铸剑里恰恰也是两把,一把制约另一把。

而千百年来的封建历史,何尝不是这种反与被反,复仇与被复仇的往复,最后三者没有任何一个是可以幸免存活,就这样一种寓言形式的故事。这就是整个《故事新编》里的阅读理解方式,我们只有把这种故事当成寓言来读,才能真正理解这种第三人称的作者主观性叙事态度。

尾声:

如果把《故事新编》之外的作品看作是人化的世界,也就是每一篇都有一个不同的“我”,每个我,都有各自不同的情绪,以他们的视角和心境来看待世界。那《故事新编》就是一个神话世界

我们在这些作品里是找不到现实的情节,就必须看到这种故事的寓言特征。寓言从来不是为了表现艺术,这不同于鲁迅其他的作品,即是不考虑批判因素,至少还有艺术的表现,而在《故事新编》里,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个寓言,这些寓言就是作者指向的一个个现实批判。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以文学视角,阅读文学经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