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景主要采用修建黄河堤防和泄洪水闸的思路对黄河进行治理,工程开始后,先后动用了几十万劳工,工期一年左右施工约一年,对自河南荥阳至黄河入海口的黄河地段进行了整修, 王景治理黄河之后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黄河一直处于相对安流的状态,1000多年内没有发生大型改道。三、明朝治理黄河专家——潘季驯。

黄河,中华文明的文化摇篮,黄河位于我国腹地,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流域内地质地理环境极为复杂 。 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到了西汉中期,黄河泥沙逐渐增多,河水也不复早期的清澈,渐渐被人称为黄河、浊河,黄河也不再温柔,时不时的就会发点脾气,因而自东汉以后,黄河问题就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必须解决且头疼的问题,各个朝代也涌现了一些治理黄河的专家人才。

一、东汉治理黄河专家——王景

王景是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公元69年,汉明帝决定派王景治理黄河。王景主要采用修建黄河堤防和泄洪水闸的思路对黄河进行治理,工程开始后,先后动用了几十万劳工,工期一年左右施工约一年,对自河南荥阳至黄河入海口的黄河地段进行了整修, 王景治理黄河之后到唐朝末年的800多年,黄河一直处于相对安流的状态,1000多年内没有发生大型改道。

二、元朝治理黄河专家——贾鲁

隋唐以后,由于五代及两宋时期定都开封,黄河沿线的生态又被加剧破坏,两宋时期,又经历了金朝和蒙元的南侵,战乱平凡。到元朝时期,黄河水患就十分严重, 公元1344 年5月,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等地决口。 6月,北岸的金堤决口,自此泛滥 7 年之久。

贾鲁是元朝的水利专家,公元1351年,元顺帝委任贾鲁为工部尚书,负责黄河治理工程。 贾鲁治理黄河的思路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疏浚减水河道,共疏通河道约 120 公里。 第二步,整治堤防,在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到徐州路(今江苏徐州)的 150 公里修治缺口 107 处,修理北岸堤防约100 公里。 第三步,堵缺口,贾鲁采用沉船法堵塞黄河决口。

贾鲁治理黄河总共持续了八个月,即将河水决流引入新挖河道,九月通行舟楫,十一月筑成诸堤,全线完工,使黄河复归故道,治河大功告成。

三、明朝治理黄河专家——潘季驯

潘季驯是明朝水利专家,从1565年到1592年的27年内,四次主持治理黄河。他在治理黄河期间提出了“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 ”的建议 。潘季驯还创造性地把堤防工程分为遥堤、缕堤、格堤、月堤,因地制宜地在黄河两侧配合使用 。潘季驯提出的“束水攻沙”治理黄河的理念极具先进性,广受现代水利专家的赞赏和推崇。

四、清朝治理黄河专家——靳辅

明朝后期,黄河又逐渐为害,到崇祯末年,李自成决黄河淹了开封城之后,黄河则如一匹脱缰野马,时不时危害中原地区。到清朝康熙年间,黄河南流河道日益恶化,不断决口,到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河、淮河一起涨水,奔腾四溃,决口34处,危害无数人口。

次年,康熙任命时任安徽巡抚的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治理黄河长达10年之久,制定了“疏浚河道、 堵塞决口 、 坚筑河堤、闸坝分洪、修守险工、疏浚海口”的对策。治理黄河期间,靳辅发明了“测水法”,也就是通过测量水的流量和流速来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这在水利工程学上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靳辅后来被人诬告,郁郁而终,但他生前曾著有《治河方略》,这成为了后世治理黄河的重要参考文献,清朝后来的于成龙、 张鹏翮等均沿袭了靳辅的治河思路,靳辅的治河方法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