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率兵从德胜门入城。立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宣告灭亡,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然而人人都说李自成攻下大明却又没有守住江山,最后让政权落入满清人手中。实际上,我们也高估李自成了,胜利在望时,他竟脑子短路一般,留给崇祯皇帝一丝喘息之机。

1644年4月24日,也就是崇祯自缢的前一天,李自成大军围攻北京城。此前崇祯也多次考虑过大臣的建议,打算迁都南京。但他高估了手下大臣与军队的勇气,宁武关失守后,接下来数个军事重镇竟然纷纷不战而降。从西安而来的李自成大军也很快对北京形成包围之势,其速度之快,完全超乎崇祯所料。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李自成骨子里农民的“小富即安”的思想竟让他做出一个举动:他派一个叫杜勋的人找崇祯谈条件。这个杜勋以前也是明朝廷的宫中太监,再次面对旧主,他假装好意地“替崇祯考虑”,敦促崇祯赶紧投降。而投降的条件不过是封李自成做个西北王,赏赐个几百万两白银,不上朝不觐见,保留军队。而为了表明李自成“归顺朝廷”,他同意帮崇祯灭掉其他起义势力,顺便连满清也解决了。

如今看来,李自成此举完全就是神经病发作了——皇位唾手可得,自己却偏要去做什么西北王。然而就在这种天大的好事面前,崇祯却沉默了。明朝立国200余年来,列祖列宗都奉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原则。如今让一个农民跑到自己面前谈条件,先不说这条件是否过分,单单这件事就有损于大明的威严啊!但是崇祯也不是傻子,他也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于是,他便找了个台阶下,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亲自选的内阁首辅魏藻德那儿。

崇祯对魏藻德说的话是:“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由此可见,崇祯其实也对魏藻德托有重望,他满以为自己的心腹能看穿自己的意思,给自己个台阶下。只要这位大明内阁首辅当时点点头,估计大明帝国的命运就会就此改变了。然而魏藻德更不傻,他明白崇祯这是让自己背这个黑锅,崇祯去做那个“守国之君”。但是如果事情过去,崇祯要找个替罪羊,自己轻则丢了官职,重则丢了性命,甚至有可能会遗臭万年。于是,魏藻德也选择沉默,干脆跪在地上一句话都不说。

实际上,这个魏藻德是个地地道道的不要脸的家伙。崇祯自杀后,魏藻德试图投靠李自成。后者问其为何不以身殉国,魏藻德竟然回答说“方求效用,那敢死”(等着为新主子办事,咋敢死呢?)。此时魏藻德的装傻也把崇祯推向了绝路,他给杜勋的回复是“朕有旨,另定计”。杜勋离开后,崇祯起草了《亲征诏书》,称“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告尔臣民,有能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悉诣军前听用,以歼丑类。分茅胙土之赏,决不食言。”也就是说,崇祯犹豫了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玉碎”,拼死一搏。他将国家权力交给太子,并吩咐下人带太子突围,以求明朝政权延续。然而手下却不敢突围,无奈之下,崇祯只能筹备紫禁城的防卫工作。

笔者认为崇祯下诏死守有一定的赌气性,他迁怒于软弱的魏藻德等大臣,这也印证了他后来所说的“臣皆亡国之臣”。议和遭到崇祯拒绝之后,李自成的脑子终于又恢复正常了。他命令全军进攻京城,并于4月25日入城。据传,崇祯在城破前一天还召集众臣上朝,而他的大臣们早就各奔东西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王承恩的陪伴下,崇祯于煤山自缢。大明王朝也于1644年灭亡,最终还是没有迈过古代王朝不过三百年这道坎。但是,崇祯并非没有机会逆转局面的,只是这唯一的也是绝佳的机会,竟然就这样被浪费在他的脸面与以魏藻德为代表的大臣们的私心面前了。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