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麾下猛将虽多,若论最勇猛,不是徐达,也不是蓝玉,最勇猛之人当属常遇春。著名的历史学家焦竑曾说:“明初若以骁勇著称这,首推开平王,其次为颍国公。”也就是说朱元璋麾下最猛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开平王常遇春,第二个就是颖国公傅友德。傅友德和常遇春并称为朱元璋的“二虎将”。

朱元璋麾下大将,和常遇春并称“二虎将”,选择最极端的死亡方式

​傅友德比朱元璋小两岁,他参加红巾军的时间比朱元璋都早,傅友德最初跟着刘福通、徐寿辉等人,后来陈友谅诛杀徐寿辉,自立为王,傅友德看不下去,就和丁普郎一起投奔朱元璋。看到朱元璋豪情万丈,傅友德对丁普郎说:我今天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指朱元璋)才是真正的主公!

朱元璋麾下大将,和常遇春并称“二虎将”,选择最极端的死亡方式

​傅友德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后“策不虚画、刃不虚下”,东征西讨,是朱元璋的重要臂膀。傅友德的战功无数,举几个例子,来提现傅友德到底有多“猛”。

第一,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陈友谅船大人多,朱元璋问谁敢当先锋,众将都不敢吭声,傅友德自告奋勇,担任先锋。他带领400多水军冲在最前面,下令谁敢后退一步,立即斩杀。第一战毁了陈友谅12艘大船,傅友德自己受伤十多处。

朱元璋麾下大将,和常遇春并称“二虎将”,选择最极端的死亡方式

​第二,《明史》记载,第二年,陈友谅已死,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固守武昌,居高临下,箭如春雨,众将不敢向前。傅友德亲率百余人,手持长刃和盾牌,一路突袭,夺下武昌。《明史》中有一句话:“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意思是说,傅友德只管往前冲,脸颊被箭射穿,他一点都不沮丧。可见,这种勇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三,攻打安陆的时候,敌将任亮勇猛无比,士兵不敢向前,傅友德冲出阵营,一马当先,身上被任亮砍伤九处,最终把任亮刺死。

朱元璋麾下大将,和常遇春并称“二虎将”,选择最极端的死亡方式

​第四,洪武四年,傅友德和汤和兵分两路攻打巴蜀,他亲自带领3000骑兵突袭成都,“身中流矢不退”,悉平蜀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让蓝玉和沐英为副将,率军30万攻打云南和贵州,威震一时,等傅友德返回南京,身上受伤100多处,“体无完肤”,让人胆寒。

因此,朱元璋称:“友德功为诸将第一!”傅友德在征讨云贵之后,被封为颖国公,赐免死铁券,他的儿子娶朱元璋的女儿,成为驸马,他的女儿嫁朱元璋的儿子,成为王妃,这个时候的傅友德,到达了“人生巅峰”。

朱元璋麾下大将,和常遇春并称“二虎将”,选择最极端的死亡方式

​然而,和汤和不同的是,傅友德早年跟从刘福通、徐寿辉和陈友谅等人,中途投奔朱元璋,虽然功劳很大,但到底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因为傅友德太过勇猛,朱元璋对他的猜忌之心从来都没有消除。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傅友德被朱元璋召回南京,此时的傅友德,已经意识到大事不好。

朱元璋麾下大将,和常遇春并称“二虎将”,选择最极端的死亡方式

​随后,朱元璋怒贬冯胜(后来处死),杀掉王弼,傅友德整日战战兢兢。一日,朱元璋举办宴会,邀百官前来赴宴,在朱元璋刚进大门的时候,看到有一位侍卫佩剑的方法不符合礼仪,朱元璋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侍卫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宴会上,朱元璋借机大骂傅友德父子不敬,傅友德起身离去,不一会,提了两个血淋淋的东西来了,往朱元璋身旁一扔,朱元璋看到傅友德扔的竟然是自己两个儿子(傅忠、傅让)的人头。傅友德对朱元璋说:“你不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我都带来了!”然后突然拔出侍卫的宝剑,横刀自刎而死。由于离朱元璋较近,傅友德的鲜血溅了朱元璋一脸。

朱元璋麾下大将,和常遇春并称“二虎将”,选择最极端的死亡方式

​笔者认为,蓝玉案爆发之后,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创造一个稳定的继位环境,大量功臣因此而死,傅友德早就料到自己有这么一天,只是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彻底惹怒了朱元璋。傅友德死后,朱元璋下令,将傅友德全家充军发配。颖国公傅友德的死亡,在明初大将中,非常壮烈。250年后,明朝灭亡前夕,傅友德被崇祯帝追封为丽江王,傅友德功高盖世,总算搭上了明朝封王的末班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