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从政者加强政德修养所产生的强大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这句话,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这是我们党对古代德治思想进行的当代阐释,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考核干部的政德,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政德关乎政治生态,影响社会风气。党员干部失政德,其危害绝不亚于腐败。而且,失德者的能力越强、职务越高、平台越大,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的损害就越大。考核是指挥棒,用人是风向标。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应严把政治标准“铁尺”,严守群众路线“坐标”,严格小事小节“红线”,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选拔任用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以此测出干部的品德优劣,把讲政德的标杆树起来,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严把政治标准“铁尺”

对党员干部来说,政治建设是第一建设,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政治能力是第一能力,“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如果政治上不合格、不过硬、靠不住,能耐再大也不能用。政治标准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把具体的、实践的,具有分明刻度的“标尺”。考察识别干部,理当把政治品德放在第一位,检验其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看他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否忠诚干净担当。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既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底,又察其表、析其里、究其实,坚决将政治不合格的干部挡在“门外”。

严守群众路线“坐标”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这方面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当前,有的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对上负责,对下吆喝”,眼里只有领导没有群众;有的不愿、不会、不屑与群众打交道,摸不到实情、找不到好办法。以这样的状态干工作,不仅无法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干部的业绩在实践、声名在民间。组织部门要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到一线去看、到基层去查、到群众中去听。要近距离接触干部,观察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表现,落实“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要求的具体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情况,以及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要充分依靠群众,把评价干部的标准和尺子交给群众,让群众给干部“画像”“打分”,为选准人、用好人提供可靠的依据。

严格小事小节“红线”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细微不逾矩,是严以律己的理想状态。干部的私德不是小事,而是事关党的威信的大事。私德不守,小节不顾,必将导致大节不保。现实中,一些干部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往往都是从私德滑坡开始的,这其实就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事小节是检验干部品德修养的试金石。组织部门考察干部的政德,就要用上“望远镜”“显微镜”,既在大事要事上看德识才,也在小事小节上察德辨才,重点看干部是否遵守党纪国法,特别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是否依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人民公仆本色;是否做到了慎独慎微慎初,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要通过综合分析、精准把握,真正使品行端正、政德无缺的干部受到褒奖和重用,使政德有亏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