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代。中国的古钱币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而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钱币之学。

古钱币因铸造年代不同,故币材中所含杂质量也不同,所以敲打发出的声音也就有差异。一般来说,年代越是久远,古钱币中所含的锡、铅等杂质流失越多,如果轻轻敲打,声音听起来就会越显沉闷,相反,声音就会越清脆。

伪钱铸成后的打磨方法也与真钱不同。古代正规铸钱,大批生产,浇铸成形的毛胚用方形棒(方贯)穿在一起,固定后装在转轮轴上,在转动中用锉刀锉边,因此锉伤痕绕钱而转,深而有力,与钱边呈平行状态。伪造者是一手拿钱,一手拿锉,逐件反复锉磨,因此锉痕细弱凌乱、不规则,有时与钱边成垂直或交错状态。

有些古钱币铸成后未经流通,或流用不久即入土埋藏,千百年后出土时大多轮廓峻深,文字生涩,锉痕还历历可见。如流通过久,文字平夷,则锉痕也自然消失。如发现文字平夷却有新的锉痕者,应即研究是否作伪的可能,是否系伪造者取文字较平夷的真钱作模而成。

传世的古钱由于长期穿在绳索上,穿孔自然磨损,光滑无棱。翻铸的伪钱或锉刀锉孔,或以极细的金刚砂泥图在麻绳上,将钱穿于绳上来回打磨,也能使穿孔光洁。但真品穿孔的磨损程度天然均匀,而人工挫磨,不易掌握轻重,磨损程度不等,有时还会伤及内廓。还有一些伪铸成后未用锉刀加工,即涂上伪锈,因此侧面出现不规则突起,较厚的伪钱更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磨砂技术不精,致使两个砂模合拢处外倾,铜汁溢出所致。

有的为钱翻铸不精,轮廓方圆不中规矩,要是外轮不圆还可用锉刀修,内边不圆就麻烦了,只能用刀修,稍一不慎,即会刻伤边缘,"延佑通宝"的伪钱就是如此。所以玉到轮廓不规则、或有刮削痕迹的古钱时,更要加 留心是否有伪作。

与书画、陶瓷等其他门类的古代艺术品相比,古钱币的价格要低得多。由于投资门槛低,只需要几百元或几千元就能入市,古钱币收藏大军近年不断壮大。于是市场上面难免出现假币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