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不是一种病,而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过度反应。

就像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个症状一样,过敏也是如此。

当人体免疫系统对来自空气、水源、接触物或事物中的无害物质出现过度反应时,就认为人体出现了过敏。这其中有三个关键词,即: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一种本能就是区分“自己”与“非己”,保护身体免受“非己”的危害。但是如果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警惕性”太高,将一些天然无害的物质也看作是有害的“非己”成分,并对这些无害物质进行排斥,那么就会出现过敏反应。在免疫系统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接触这些天然无害的物质时,是不会出现这些过度反应的。

免疫系统的成熟依赖于“细菌”对免疫系统的正常刺激,这种刺激从生产过程就应开始,宝宝出生后应快速跟进,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有菌喂养过程,不仅启动而且奠定正常免疫的基础。在养育的过程中,适量接触细菌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但现在孩子所接触的东西往往过于干净,抑或过早添加食物扰乱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过程,过敏随之产生。

小儿过敏的表现包括一般异常症状和行为改变两个方面,常在小儿接触过敏原半小时至数小时后出现:

一般症状为小儿面颊、鼻头及耳垂潮红,耳道湿润,耳痛,鼻塞,打喷嚏,黑眼圈,眼睑肿胀、下垂,头痛,唇干,皮肤干燥或多汗,眼角或手掌出现皱纹,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臂、腿或关节处有湿疹,反复感染,慢性咳嗽,哮喘,呼吸浅而快或不规则,脉搏紊乱,血压升高,关节发紧等。

行为改变,不同年龄组的小儿,行为表现各异:

0~1岁婴儿组:持续哭喊或尖叫,不能进食或需要不停地进食,烦躁或极度萎靡,入睡困难或嗜睡,不愿被抱,摇头,等等。

1~3岁幼儿组: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过分活跃,乱蹦乱跳,撞床,疲劳,蜷缩在桌椅下、床底下或家具内等黑暗的角落里,拒绝被接触,不愿穿衣、脱衣,等等。

3~12岁儿童组:情绪和行为突然改变,多动,不能安静地坐着吃饭、听故事或看电视节目,烦躁,疲劳,违拗,沮丧,有攻击行为,摇晃腿,嗜睡或梦魇,写字或画画时不能在一水平线上进行,或字越写越大并往上翘(兴奋型),或字越写越小并往下降(抑郁型),间歇性讲话困难,5岁后还尿床,等等。

常规治疗过敏的方法弊端明显。

201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将抗过敏药分为四大类: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和变应原制剂,但在我们临床应用中还有其他类,如葡萄糖酸钙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制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主要用于严重的急性全身性过敏反应,一般不长期使用;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局部用药也成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基础治疗。抗组胺药又分为一代(主要代表药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二代(主要代表药有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特非那定)、三代(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

第一代抗组胺药的特点:口服易吸收,1-3小时达血药浓度高峰,服药后2-3小时起效,儿童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较成人短;经肝脏P450酶代谢,与红霉素、氨茶碱类药物合用时会延缓代谢;较二代、三代相比一代的缺点是易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同时因具有抗胆碱作用易致口干、尿储留、便秘等;由于半衰期短,持续时间短,每日需多次服用,依从性较差。

第二代、三代抗组胺药特点:口服易吸收,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长,每日服用次数少,依从性较好;另外因中枢抑制作用、抗胆碱作用较一代有所减弱。

二代与三代相比,二代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特别是阿司咪唑,因其心脏毒性国外已停止生产,三代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价格相对也贵。

有的过敏专科医生会建议给孩子打脱敏针(免疫疗法),但通常要等到孩子4~6岁大才这么做。不过,对较小的孩子偶尔也会用,比如有严重哮喘的孩子。脱敏针要在医院里打,其中含有小剂量的过敏原——像花粉、尘螨或皮屑,这会有助于孩子逐渐习惯这种物质。脱敏针注射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每周打一针,打大约4~6个月,直到他接触了足够多的过敏原,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身体能够适应为止。接下来,每月打一针或两针,持续4~6个月,然后每个月注射1次,注射1年。在这之后,医生会诊断孩子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如果脱敏针已经显示有用,你的孩子可能会继续注射几年。脱敏治疗的过程时间特别长,不容易坚持,而且要持续的注射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

益生菌天然免疫调理过敏体质,打破了诸多弊端。

长期补充益生菌会有“副作用”吗?完全不会!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在婴儿呱呱落地时起,大量的微生物(主要是益生菌)从母体的产道进入婴儿的体内,成为孩子的微生态菌群。可以说,益生菌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微生物,在我们的体内内安营扎寨。但是由于某些饮食、生活习惯的影响,幼儿体内的益生菌逐渐减少,菌群失调,进而使身体会出现一些疾病。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是多样的,每种益生菌有其各自的途径影响机体。首先,良好的共生肠道菌群是维持肠道稳态的主要调节剂。异常肠道菌群可能导致或加重变应性疾病。

健敏舒中获得抗敏专利的罗伊氏乳杆菌GL-104属人体母乳菌源,可影响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平衡免疫,避免免疫体系出现过激反应,从而改善各种过敏症;副干酪乳杆菌具有良好的耐酸及胆汁抗性,增强宿主对微生物病原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加快清除肠道内病原体,治疗肠道菌群紊乱和增强肠道透性,防止食物过敏。当幼儿体内益生菌的数量,远低于正常值时,会使血清中的IgE抗体升高和脾脏细胞IFN-γ分泌量不足,诱发皮肤、黏膜、呼吸道出现多种过敏反应。而如果保持人体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充足,即便持续接触过敏原也很难发生过敏反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