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会现场,一只“耳朵”被打印出来。

人民网重庆8月24日电(陈琦)“器官缺失了怎么办?用3D生物打印机"造"一个”……在智博会N3展馆巴南展区,一种全新的3D生物细胞打印机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记者从位于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艾伯尔3D公司了解到,其研发的打印机运用“生物墨水”分层打印,7个小时后,一只“耳朵”便现场打印出来。

据该公司负责人杨超介绍,简单来说,3D生物打印技术是把细胞培养液当作“墨汁”,通过特制的3D打印机打印出人体器官、组织,比如内脏、四肢。目前,一些医院的实验室正在尝试在3D生物打印模型上进行干细胞注入等实验,让“打印”的皮肤组织能真正运用到临床中。

虽说是模型,但未来伴随生物科技更加成熟,可以“注入”一定的生物细胞,为众多医学实验提供了实用性材料。

“设想一下,一名烧伤患者,他的烧伤部位被扫描后,通过3D打印出来新的皮肤再植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首席科学家教授吴军说,他们目前正在3D生物打印模型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实验,比如干细胞注入及存活等,让“打印”的皮肤能真正运用到临床中,完成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手术。

3D生物细胞打印机吸引市民驻足观看。陈琦 摄

“人工骨骼、人工关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21世纪,再生医学在医学领域的科研、转化与应用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造福患者。”科技部生物3D打印重点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西南医院骨科运动中心主任唐康来教授介绍说,目前国内外都在试用3D打印制作假肢,有的还用3D打印“活”的细胞,甚至开始培育出心脏肌肉,可自发跳动一段时间。

中国等待角膜、肝脏或肾脏移植的患者很多,但只有极少数能获得移植,3D打印技术有望在未来扭转这种局面。“不过,这中间还需要攻克大量的科技难题。”唐康来教授介绍,3D打印运用到医学领域是一个渐进过程,未来的长远目标是生物3D打印替代组织或器官。

杨陈告诉记者,3D生物打印机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他们已经申请了34个国家专利,已经批准了15个,“希望能为病损组织器官功能重建提供临床治疗新策略,造福广大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