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是中华武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义”的形象代表。经过1800多年的对关公大义精神的形象再塑造,关公的“义”成为了具有为全社会所接受的普世性价值观,关公的忠义、信义、侠义、仁义等义的行为实践,因对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思想的相互印证,使关公的义具有了丰富具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关公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QQ截图20180327235148.jpg关羽失荆州,说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导致荆州三郡失陷。从《三国志关羽传》文中可以看出,关羽失荆州是因为孙权吕蒙偷袭荆州,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关羽失败不是败在正面战场,而是败于孙权的背盟弃义,糜芳傅士仁的变节偷袭,而最终使得关羽失败被俘的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孙权吕蒙占据江陵之后,绑架了荆州将士的家人,同时又借故“擅取民笠覆盖官铠乱了军纪”为名诛杀同乡来对荆州人民进行恐吓,使得一向爱民如子,善待士卒的关羽就地解散了军队,没有据城自保,或者带兵突围,只是带了十余骑突围。QQ截图20180327235238.jpg

关羽就地解散军队,是出于对荆州军民的怜爱之情,是仁义情怀使然。《吴书吕蒙传》:“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何谓大义?大义精神的本质是来自于对人民的仁爱,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甘愿牺牲自身的安乐甚至生死。关羽熟读左传,左传的主题指导思想就是大义精神。大义精神是一种置生死与度外的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有多少带兵之将会在战局最不利的时候遣散自己的军队?人人皆有私心,但在紧要关头,才能看到义利之分。仁义之道,不在嘴上,而在行为上。QQ截图20180327235320.jpg而且关羽在荆州政务治理上,荆州军政要务秩序井然,政通人和、局面稳定。《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关羽“善待卒伍,有国士之风”。曹魏谋士程昱评价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充分显示出他作为三国名将的英雄本色,关羽镇守荆州,威名大振,实至名归,功绩卓著。关羽东和孙权做到了既联盟又对峙,刚柔并济,使得孙权一直不敢觊觎。北抗曹魏击退曹军多次进犯,保障了荆州多年的稳定局面,使荆州民众能休养生息,为刘备西取益州,兴复汉室囤聚了基础。QQ截图20180327235345.jpg关羽与荆州士民融洽和谐,出现糜芳傅士仁的背叛,是因糜芳傅士仁自身行为所致:一是因糜芳傅士仁自身疏忽职守,害怕关羽治罪,二是因糜芳“私好携贰”,所以不被性情刚直正义的关羽喜爱也理所必然,三是糜芳身为刘备妻子的亲弟弟,负守城重托,却开关降敌,不只是与关羽个人不睦那么简单,更多的还是个人道德品格的原因。QQ截图20180327235430.jpg所以,关羽失荆州既非因大意,也非失人心。而是在孙权吕蒙偷袭据城下,在糜芳傅士仁开关投降下,在面对荆州士民被绑架的情形下,关羽大义参天,舍己救民,实现了从小义到大义,从刘关张的情义,到挂印封金的信义,到一心一意的忠义,到恩施惠民的仁义,到舍身取义成全万民的大节大义,一步步完美地展现了中华民族道德范畴的“义”的精髓。

关羽虽然大义失荆州,被俘临沮,大义归天,但是其人格魅力,精神品德却一直在荆襄之地流传,并蔓延全国,为关公文化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