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头”是指屯堡村寨中笃信佛教,圆满完成各种修行,通晓各种屯堡的民俗礼仪,能熟练运用屯堡代代相传的玄学佛咒,无偿服务于本村大小事务的屯堡妇女。而“老佛头”则是对上了年纪,德高望众服务屯堡民众多年,将自己生平所学传至下一代的老年妇女的尊称。

“佛头”的身份确立属于代代嫡传。在屯堡有:“皇帝爱长子,百姓想幺儿,佛头疼长媳。”的说法。也就是说“佛头”一般以长媳作为“接班人”来传帮带。旧时屯堡人多子多媳,如果长媳本人没有成为“佛头”的意愿,才会考虑再挑别的儿媳来继续“接班”。“老佛头”在到了一定年纪,会将自己所学找一个“接班人”,以保证屯堡的一些民俗及仪程薪火有传。

过去的“佛头”一般都没有文化,所有传授的东西皆通过长期的记忆力默熟,所以她们会在空闲聚在一起默记,并将太长的内容拆散,对于有些内容太长的,各自负责默记其中的一段。内容熟记后,在平素的事务中活学活用勤于实践。因此要想成为一个在屯堡大小事务中提得放得下“佛头”,必须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勤苦学习。“新佛头”必须谦逊好学,恭敬有礼才能从“老佛头”那里得到口口相传的秘而不宣的东西,这无形中削剥了一个人的嗔、痴与偏见。

做了“佛头”后要承担的事务颇多,需主理参与村中人的生、老、死、葬、及嫁娶等各个环节的传统民俗礼仪运作,因此“老佛头”在每一个屯堡村寨都有。屯堡妇女中“佛头”的多寡以村中人口的多少决定。有些大村,“佛头不下几十位,而有的小村,”佛头“至少必须有几位。“佛头”靠个人的奉献精神及德行操守服务于村中大小事务,所以能当上“佛头”的妇女,无论是领导力还是口才,都优于一般妇女。

屯堡“佛头”虔诚信仰佛教,深信因果轮回。屯堡妇女们把潜下心去助人去朝山拜佛统称为“修福”,福为家人修,为自己修,为儿女修。所以做了“佛头”,便会用佛家的善恶和因果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一种无私奉献的心去要求自己,在村人需要自己的时候,“佛头”们都会以作则不计报酬出力相助。

屯堡的“佛头”

在屯堡在成为一位合格的“佛头”,有着很多要求和条件。除了应有领导组织能力,还要熟记很多“佛”,在屯堡日常迎来送往的社交中,会“念佛”是与客人远亲联络亲情,维护亲情友谊的重要渠道。另外“佛头”在村中大头小务红白喜事中要“成头”去做事,并深谙“收惊”“叫魂”“退鬼”“倒水饭”“上箭”“筑花根”以及为逝者“磕上路佛”等等屯堡的民俗程式。

屯堡的“佛头”们事必躬亲,她们除了帮助病患家属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对村中病人、老人进行临终关怀,透过说劝陪护,为临终者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能安心、宽心、平静的面对死亡,走向另外一个世界。屯堡没有专门的装殓师,屯堡人去世,都是由“佛头”到场,亲自为逝者擦洗净身,穿衣穿鞋梳头洗脸等,让亡者有尊严的上路。

屯堡的“佛头”们诚恳谦恭修具了一颗慈悲心,她们把所有无偿的奉献统称为“修福”。在日常调侃里以“各人修各人收,收到下世做衣禄”为笑谈劝慰别人和自己。屯堡“佛头”们走过岁月的风雨苍桑,品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她们认为吃亏是福,因此每一位“佛头”都豁达宽怀并注重自身修为,她们安贫乐道乐于奉献,并忠于自己的精神信仰,所以屯堡的“佛头”们大多身体健康,面色红润一脸慈祥。

在倡扬当代家风建设的今天,屯堡各村寨的长久兴旺离不开良好的民俗民风,屯堡人纯朴、务实、人情味浓厚的民风传承亦得益于“佛头”们六百多年来的固守,才使屯堡完整沿袭保留了沿自明朝的精神风貌、道德价值、及社交礼仪。。。因此“佛头”的存在,对引

领全族群与时代接轨,对良好家风的建设功不可没。

追遡屯堡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佛头”作为屯堡村落中有特殊印记的人物,她们不但经历参予了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的重要历程,还协助处理屯堡婚丧喜庆、家庭纠纷、宗祠祭祀敬神等事务,“老佛头”善良热心不求回报,在整个屯堡族群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引领凝聚全族的作用。她们用奉献精神树立起精神的权杖,让屯堡文化得已传承和弘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