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听我说

本文精华,听健康管家告诉你~

有约君说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身上的每个毛孔似乎都在发出“我要去踏青”的呐喊。同样躁动的,还有各种恼人的小虫子、刚刚从冬眠苏醒不久的毒蛇、雨后纷纷冒头的毒菇。

如何不让这些意外败了春游的兴致呢?有约君贴心整理了一套最全春游防护锦囊,出发前值得一看。

防虫

野外踏青不仅有鸟语花香,还有形形色色的小昆虫们。

例如前几年曾在广州多间公园出没的恙虫。恙虫叮咬“很鬼祟”,专爱在人体的颈后、腋窝、生殖器、腹沟等细嫩隐私处“下嘴”,起初留下红色丘疹;潜伏期约4~21天内,丘疹会成为水泡,随后形成黑褐色焦痂。恙虫病发作,体温可达38.5~41℃,可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焦痂临近的局部淋巴结最为明显。

在室外有时还会碰到隐翅虫,隐翅虫外形容易辨认,为蚁形甲虫,体长0.6~0.8厘米,头、胸、腹部为黑色和橘红色相间。当它跌落、停歇在皮肤表面被拍打或捏碎时,昆虫体液接触皮肤即引发强烈的刺激性皮炎,初期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瘙痒性片状、条索状红斑,随后红斑上出现密集的丘疹、水疱,后发展为脓疱或灰褐色坏死,灼痛明显。

被蚤、螨、臭虫等节肢动物叮咬后局部皮肤可发生丘疹性荨麻疹,表现为纺锤形鲜红色风团样肿块,其中央常有小水疱,可以成批发生,瘙痒剧烈。

预防

勿坐卧草丛

隐私处有丘疹要就医

专家提醒,在恙虫病流行季节,不坐卧草丛是防控要点,发热且发现细嫩隐私处有丘疹应及时就医。个人须加强防护,最重要的是避免在草丛或灌木丛里休息、坐卧、玩乐,或者晾晒衣被。如需进入这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扎紧袖口、裤管口,上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螨的附着或叮咬。

发现皮肤上有隐翅虫时,不要直接捏取或拍击,应将其抖落。外出时穿长衣长袖,且最好把袖口、裤腿扎紧,防止小虫子钻进去。

此外,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领口或袖口上喷涂含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进行防护,如驱蚊灵、蚊不叮等。野外作业后,要及时拍打衣物,抖落附着的昆虫;换衣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可减少被恙螨叮咬的机会。

防毒菇

三月菇正鲜 享用莫任性

天气温暖潮湿,正是头号毒蘑菇——致命白毒伞冒头的时节。本月初,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人员已经在白云山发现了今年首批致命白毒伞的“身影”。

有约君提醒大家:毒蘑菇并没有在脸上贴着“有毒”两个字,却常常长了一副“无辜相”。正如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的致命白毒伞,本尊是这样一朵看似“纯洁的小白菇”,实际却是剧毒,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可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致命白毒伞与一种名为鸡枞(又称三八菇、鸡肉菇)的食用蘑菇颇为相似,容易被误采而出现食物中毒。

另外,还有铅绿褶菇及奥米粉褶蕈。

(向上滑动阅读)

铅绿褶菇是常见的剧毒蘑菇,在广东省的农村、山区分布较广,通常在夏秋季雨后的草坪、蕉林土地上群生或散生,其普通的外形和生长环境与可食的高大环柄菇极度相似,容易被误采误食。

铅绿褶菇具有毒性,其所含有的毒素主要引起胃肠型症状,但也有些具有类似白毒伞的毒性,进食量大时也会致命,是近年省内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种类之一。

(向上滑动阅读)

奥米粉褶蕈是近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毒菇,值得注意的是其外形与著名的野生食用蘑菇蚁巢伞(荔枝菌)极度相似,因此被误采误食的可能性较高。由于该品种被“新”发现,其可能引发的中毒症状等目前仍未完全明确,但曾出现食用后引起肠胃炎症状的案例。

预防

1、拒绝“土方法”辨识毒蘑菇:

蘑菇的生长种类多达万种以上,部分有毒的蘑菇和可食用的蘑菇在外形和普通特征没有明显区别,即使是专业人士也要通过对菇类的外形、显微结构、DNA等多方面特征结合分析,才能准确地鉴定蘑菇的种类和毒性。

仅凭借肉眼观察或所谓流传的“土办法”来辨别野生蘑菇的毒性,非常不科学。

2、谨慎购买混杂的野生菇菌类食物:

到国内外山区景点旅游,切记不要在路边摊档购买一些散装的、混杂型野生蘑菇回家食用,尽量到当地正规的商店购买有预包装的商品,建议选择包装中只有单一品种的食用菌“纯品”,如购买的是“杂品”,夹杂毒菇的几率就会提高。

3、不要轻易品尝罕见菇类菜式

为招揽顾客,有的餐馆会推出一些市场鲜见销售的“新品种”菇类菜式,如“野生XX菌片”、“野生X花菌”等。由于蘑菇种类多,生长环境也复杂,也有可能混杂了其他一些有毒的蘑菇,会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对于这些“新奇”的蘑菇类菜式,建议不要轻易品尝。

救治

医生和食安人员同时提醒,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食用野生蘑菇后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等症状,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处理,并尽快拨打120送医院救治,同时保留野生菌样品供医务人员救治参考。

而医生的急救原则也是首先考虑最快终止毒素在消化道的吸收,比如大量喝水、催吐、洗胃、导泻,甚至服用活性炭吸附毒素再予导泻。总之,越快就医,越早处理效果越好。

防蛇

狭路相逢勿慌张

不幸被咬别乱动

预防

随着近期气温高,雨水多,冬眠的毒蛇纷纷苏醒,出动袭击人类。专家介绍,市民外出踏青时最好穿长裤、旅游鞋,尽量避开杂草丛生的水塘边或洞穴遍布的山间小径。假如和蛇狭路相逢,要保持冷静,见到蛇已经盯住自己,切忌跑动,避免令蛇以为人要攻击它,激起它的进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急诊科主任梁子敬介绍,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先保持镇定,慢慢挪动脚步,或者脱下衣服挥舞分散蛇的注意力,并且阻挡蛇的进攻。

救治

假如不幸被蛇咬伤,应该及时赶到医院采取治疗。“无论被哪种类型的蛇咬伤,只要能及时赶到医院采取有效的治疗,抢救成功率接近100%。”目前,在广州市内,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期储备不同类型毒蛇的蛇毒血清以供急救使用。

紧急自救八措施:

1.应尽量认清楚咬伤毒蛇之外观及特征,以便医生判断蛇毒类型。

2.保持镇静,并去除戒指或其他约束带,尽量勿移动患肢,并使其低于心脏的位置。更不要做剧烈运动,避免蛇毒加速扩散。

3.伤口处之血液切勿用口吸出,可以手或吸血器挤出,但一般不建议使用。

4.用弹性绷带或布条轻轻包扎于伤口上方,以减少毒液回流。注意不要绑太紧,否则松绑时反而会造成毒液快速吸收。

5.尽可能不作伤口切开(尤其是出血性毒蛇咬伤),更不应采取所谓土方法用火烧伤口,以免造成伤口感染、愈合不良。

6.不可在患肢使用冰敷或冷敷,以免造成组织坏死。

7.毒蛇咬伤后,不可饮用酒精或刺激性饮料。

8.视患者症状使用抗毒血清,若超过8~12小时仍无症状者,可以不用抗毒血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伍仞 通讯员施耀坚、伍晓丹

编辑:李津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视觉中国、网络资料

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出品

相关文章